警惕:5年后,中國家紡業是否將是一片紅海?
該給高歌猛進的家紡業潑一點冷水了!
至今仍然欣欣向榮的中國家紡業,5年后,將哀鴻遍野:
行業將從高速增長變為穩定增長,后進企業將再難搭高速成長的順風車;
市場格局基本穩定,品牌座次基本排定,中小企業將舉步維艱;
行業平均利潤將大幅降低,甚至進入微利時代,既無規模又無核心競爭力的品牌將陷入困境;
整個市場一片紅海,價格戰、促銷戰、終端戰、肉搏戰此起彼伏,這將讓本已處微利中的家紡企業雪上加霜;
陷入紅海戰的家紡企業將難以脫身,放棄紅海戰,無異于等死,繼續展開紅海戰,等于找死。。。。。。
以上的這一幅幅慘烈場景,似乎離我們尚且繁榮的家紡行業還為時太遠。但是,任何品牌,在春天的時候要想到冬天,在繁華的時候要想到蕭條。因為繁華日子太久了,危機就會到來。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居安思危”,是每一個成功的品牌都應該記住的一個詞語!
更何況,中國的眾多先行行業,不已經為我們家紡業做出示范了嗎?從起步供不應求,到快速崛起,再到蜂擁而入,然后到刺刀見紅,最后大部分企業黯然退出,家電業、服裝業、飲料業、保暖內衣業。。。。。。都一一走過了這樣的一條坎坷路。
也許,有人會說,家紡也許會有例外。
如果“他山之石”,還不足以攻玉的話,那么,我們來看一看家紡業的幾個現象,也許就能發現我們的家紡業,離紅海已經不遠了。
第一,家紡業贏利模式,萬人同走一條路
家紡行業肇始于90年代中期,起步于世紀之初,興起于2003年左右,至今仍然風風火火。從“床單被罩”發展成一個新的家紡行業,家紡業走過了一段既艱難又光輝的歷程。在這十數年發展過程中,家紡業誕生出四種主要的贏利模式:
第一種,是甚囂塵上的專賣模式。這種模式發源于富安娜,后被羅萊等品牌借用并發揚光大,至今成為家紡業主要渠道模式之一,眾多的家紡品牌,一上來,往往不假思索就開始走專賣路線,導致同質化嚴重。
專賣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將生產的全部或部分外包,企業只負責研發、品牌建設和渠道建設。企業面對的是新興的中產購房一族,其贏利點在于“產品設計+品牌溢價+渠道加價”。
第二種,則是超市模式。其領導者包括紅富士、小綿羊等品牌,這些企業都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經過多年的積累,在超市渠道建立起了強大的網絡,迎合的是廣大的普通市民,以價廉物美取勝。
超市模式的贏利點主要在于生產,而不在于品牌的溢價,依靠過硬的質量和過得去的產品設計占領市場。與專賣模式相比,除了巨大的超市成本外,它的成本相對較低,故利潤也較低。但由于價格優勢和超市的渠道背書,所以超市家紡的銷量依然非常巨大。
第三種,是批發模式。批發模式以價格取勝,占領廣大的鄉鎮和農村市場,采取薄利多銷的方式賺取利潤,基本不考慮品牌的建設,賺的純粹就是生產的錢。
第四種,是出口。出口模式同樣賺的僅是生產的錢,與批發模式有其相同的地方,只不過銷往地區不同而已。
迄今為止,中國的家紡企業已經接近2萬家,規模以上的就有一萬家左右。如此巨大的企業數量,但其經營模式卻只有以上四種。而且,在這2萬家企業中,3.2%的企業依靠在中國市場進行品牌經營;33.9%的企業有比較穩定的海外定單;62.9%的企業缺乏穩定的定單,始終處于低速運轉階段(據格瑞貝斯環球財經報道)。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