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困 中國鞋企該何去何從
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正煎熬著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國際需求收緊、人民幣加速升值、勞動力及原材料成本上漲、貨幣政策緊縮,對生命周期平均只有3年的中小企業而言,每一條利空都很致命,而它們卻偏偏同時爆發了。生存危機已經產生,政策抉擇尤為關鍵,此時此刻,多年來以出口拉動增長與就業的中國經濟該何去何從?本報“晨譚思辯”期待各方智慧的撞擊。
“出口衰退”這一字眼,8年來第一次進入中國宏觀經濟的語境。受困于高漲的成本和日益萎縮的海外需求,廣東、福建和浙江在與亞洲其他制造基地的競爭中漸漸力不從心,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對出口企業的未來擔憂。
“內憂外困”迫使中國產業升級,糾正曾經瘋狂的固定資產投資。不過,輕描淡寫的所謂“產業升級”帶來的可能是慘重的社會和經濟代價。
廣東是珠江三角洲所在地,出口額約占中國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然而,在2008年,成千上萬家的工廠已經或正在消失。今年1月到5月,珠三角地區鞋類出口企業同比銳減2331家,半數鞋企沒有出口業績。而以制造業為驕傲的東莞在上半年實際利用外資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
廣東省在報告里明確指出,珠三角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已不復存在。作為浙江經濟支柱的民營企業則面臨同樣的困境,企業資金鏈條瀕于斷裂,民間借貸的利率不斷攀升。兩個結果可能隨之而來:由于受到重創的多是勞動密集型廉價產品的生產商,就業問題將異常嚴峻;對于很多制造城市,制造能力的破壞將難以重建。
裁員浪潮近來在東莞此起彼伏。2007年底,虎門一個鎮就走了200家企業,今年比去年更嚴重。有關“產業空心化”的擔憂由此在珠三角蔓延。國內政策如何避免與國際環境形成內外夾擊之勢無疑應成為決策層的重要考量。令制造業振奮的是,在官方對于后半年規劃的表態中,“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已被置于“保持控制通脹的政策力度”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