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服裝企業該如何沖破困境?
生產成本上漲、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寒流”襲來,勞動密集型的服裝企業首當其沖,在象山縣,已有100多家規模較小的針織企業關門或轉產。然而,就在整個紡織服裝業相對低迷之時,一些企業卻仍然保持了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利潤率。究竟是什么使這些企業得以在困境中突圍?記者日前跟隨市經委有關人士走訪了多家企業,探究紡織服裝業優勢企業的制勝之道。
發展循環經濟“摳”利潤
位于北侖區的申洲針織是一家擁有3.5萬名員工的企業,給優衣庫、耐克、阿迪達斯等企業貼牌,可謂“家大業大”,但申洲在控制生產成本方面卻很“摳”,在企業內大做節能減排文章:投資1億多元建自備熱電廠、投入1.5億元改進染色設備、投資3000萬元建設國內最大的中水回用系統……幾年前的這些措施如今都體現出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當時水價每噸只要2元左右,一些同行認為我們是在花冤枉錢,但目前水價漲到5.1元/噸,優勢馬上體現出來了。”申洲針織常務副總經理陳忠靜告訴記者,以公司每年節約180萬噸水計算,可以省下900多萬元。同時,中水回用和冷卻水回用系統每年可節約2000多萬元。“和2003年相比,申洲現在的產量翻了一番,但用水量沒有變化。”陳忠靜說,循環經濟讓申洲嘗到了甜頭,今年計劃再投資建設中水回用二期工程。
寧波艾盛服飾有限公司是奉化一家集印染、成衣加工、外貿接單、自主創牌于一體的多元發展企業。“通過節能減排,我們每年可以節約開支300多萬元。”艾盛服飾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在節能上做了大量文章,如印染公司對冷卻水及熱能進行回收再利用;印染機最后一道清水回收用于染色機清洗;成衣車間中央空調改成了節能型冷風機。
引進合作伙伴共擔風險
作為寧波服裝業的龍頭企業之一,杉杉也感受到了“寒流”,但影響很小。“杉杉幾年前就有所準備,對服裝廠進行了調整,寧波11個廠目前已有9個開展了中外合資。”杉杉集團總裁鄭學明告訴記者,引進戰略合作伙伴,達到資源共享,共擔風險,共同收益。由于適當避開了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展開競爭,“與10年前相比,我們的生產能力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控制。”鄭學明說,杉杉在這次“寒流”面前,站穩了腳跟。上半年杉杉集團總銷售額增長36%,利潤增長了17%,出口創匯增長了30%。
申洲也嘗到了與跨國公司緊密合作的甜頭。雖然沒有自己的品牌,但它的貼牌已經成為一張名片。繼優衣庫、耐克在該公司內成立設計中心和專用工廠之后,今年3月,阿迪達斯專用工廠也正式開業。“我們與這些國際品牌的合作是多年來形成的一種唇齒相依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市場好時共同發展,市場不好時能共渡難關。由于建立了利益共同體,企業議價能力也因此大大增強,降低了成本上漲帶來的風險。”申洲針織常務副總經理陳忠靜表示,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申洲做的雖然是配角,但卻是“名配角”。
打造產業鏈提升競爭力
“申洲有獨立的產業鏈,一件衣服的所有工序都能在廠里完成,生產上的縱向一體化是我們應對行業不景氣的法寶。”陳忠靜認為,現在的競爭是產業鏈與產業鏈的競爭,控制了產業鏈,有利于企業從各個環節對產品質量和生產成本進行控制。
巨鷹集團是象山縣最大的針織出口企業,通過實施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戰略,在企業內部構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先后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引進先進的研發、測試設備,用1.5億元整合收購了原新疆托峰棉業紡織有限公司、新疆托峰棉業股份有限公司塔河分公司,在新疆建設了棉紗、精梳紡生產基地。去年以來,棉花的價格一直起伏不定,針織企業生產成本很難控制,但這些擁有自己的原料基地的企業并沒有受到影響。
研發新產品提高附加值
位于鄞州區鐘公廟街道的寧波康楠服飾有限公司是一家建廠僅4年的中型服裝企業,70%的產品都是出口。最近,就在一些服裝企業不敢接單的時候,康楠卻不斷有外商來訪,讓總經理張國萍忙得不可開交。“今年的外貿形勢是比以前困難,但再困難也得挺住。”張國萍說,國內勞動力成本上漲、原材料成本上漲等,讓她在跟外商談生意時增加了不少難度,但大多數外商都表示理解,對康楠開出的報價也能接受。“我們的客戶既有歐美的,也有中東的、非洲的。在訂單生產安排上,也是這個月做歐美,下個月做中東,各個地區隔開來做,避免了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潛在風險。”張國萍介紹說,服裝設計師出身的她,經常自己參與設計服裝,用更多的款式供外商挑選。“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只有靠優良的品質、完善的服務來取勝。”張國萍告訴記者,康楠的服裝板塊還在擴大,公司正在建設一個占地70畝約5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明年5月有望投產。
寧波一些服裝企業在“負重前行”中,也在進行產品升級換代,對產品進行結構調整,提高附加值和競爭力。巨鷹集團投資2億元建設了年產2萬噸高檔面料的生產線,同時關閉了2個成衣廠,壓縮了三分之一的成衣產能。寧波甬南針織有限公司與福建、廣東的針織面料生產企業聯合,開發了木漿纖維、大豆纖維、竹纖維、彩棉等具有功能性、復合性、防水、吸水的高檔面料。“原來生產一件針織內衣價格約15元,現在生產的印花、繡花休閑女時裝售價提高到40元至50元,這種女式時裝在俄羅斯每月的銷售額就達300多萬元。”甬南針織總經理張承志告訴記者。
依靠品牌戰略嘗到甜頭
國外市場不好做,而許多以前就學會了“兩條腿走路”的服裝企業的日子則要好過多了,特別是一些在國內已經打出了自主品牌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不降反升,利潤直線上升。寧波博洋服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惠君告訴記者,博洋集團今年銷售勢頭良好,這得益于博洋品牌戰略和虛擬制造的成功,目前博洋旗下擁有博洋、德瑪納、唐獅、艾夫斯、涉趣等6個品牌。
“兩年前,我們就對國外的客戶進行了整合,挑選出了一些優勢客戶。”艾盛服飾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嵐告訴記者,目前艾盛市場前景很好,自從去年打出了自主品牌、大規模啟動國內戰略后,目前已在江蘇、浙江等省開出了15家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