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鞋業巨頭紛紛轉出中國
隨著人民幣升值及國內人力、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大量在華的鞋企紛紛將生產基地外移。近日,阿迪達斯和耐克表示將一些生產企業從中國轉移至印度等東南亞國家。而Clacks、K-Swiss、Bakers等國際鞋業巨頭紛紛增加越南、印尼的生產線。在一些中國本土制鞋商看來,國際鞋業巨頭紛紛轉移在華生產基地只是在當前環境下的無奈選擇。
成本上升被迫轉移
對這些制造企業來說,不斷攀升的成本是他們放棄中國制造市場的主要原因。人力、原材料、土地、環保等成本在2007年至2008年迅速增加。國家統計局2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0%。業內人士表示,生產成本的提高已成為產業轉移的頭等因素。據洲鞋業協會最新調查,目前越南勞工成本為3.14美元/日,略低于印度的3.5美元/天和中國東莞的5美元/天。
剔除掉人力成本,在華鞋企還要面對諸多不利局面。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制鞋企業必須花更多的錢去采購原材料。土地成本的提高、以污染輕、勞動力素質高的企業取代低附加值制造業的官方政策都使在華國際鞋企深受打擊。
中國優勢猶存
盡管東南亞現在越來越受到國際鞋業巨頭的親睞,但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稱,東南亞并非人們想象中的低成本的天堂。和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仍然具有優勢。
雖然人力成本是迫使在華鞋企轉移的重要原因,但業內人士稱,和中國熟練的勞動力相比,東南亞國家的實際人力成本并不會比中國低多少。亞洲鞋業協會的調查顯示,泰國最低工資標準為每天200銖,約45元人民幣,跟中國相當,但泰國的外企反映,“泰國工人干活很慢,一個中國工人頂兩三個泰國工人”。
此外中國的制鞋業的產業配套能力明顯優于一些東南亞國家。一位業內人士稱,在東莞開一個制鞋工廠,用不了一個星期就可以完成制鞋設備、原材料以及工人的準備工作,中低端的原材料100%可以在東莞買到。而在印度和越南建一個制鞋廠,要準備上千萬美元資金,多數投入到配套產業設施中。
在中國本土制鞋商看來,國際鞋業巨頭紛紛轉移在華生產基地只是在當前環境下的無奈選擇。面對一些國際鞋業巨頭的外遷,中國制造業也在反省,產業結構調整成為迫不及待的任務。但是專家認為,外移并不是一劑包治百病的萬能藥方,除了成本精打細算,還要考慮產業配套、營銷物流設施、地方產業政策、風土民情等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