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衡杰:中國服裝痛并向上著
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貿易摩擦……當晦澀的情緒漸漸混淆我們的視聽之時,也許我們應該暫時擱置那些關于訂單多與少的紛爭,讓自己的思緒沉淀,多傾聽一些理性的聲音。
“還是那句話,要學會面對現實、理清思路。”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表示。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規避南轅北轍的命運。
“更多的智者將進入這個時代的快速發展通道。”蔣衡杰說,產業的發展趨勢不是單純靠情感可以判斷或者左右的問題,只有順應產業與經濟運行的發展規律,才能吸取到最優勢的產業資源,成為這場較量中的最后贏家。
理性視角看“陣痛”
2008年,中國服裝產業到底面臨著怎樣一個“陣痛期”?
最近,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針對服裝產業集群以及集群內部的企業做了深入地、高密度地調研。
在他看來,數據成為了揭示一個產業脆弱以及力量的最好證據。對服裝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的精準判斷,離不開行業調查的展開、統計網絡的建立以及對數據的動態分析。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的統計數據分析:2008年1-5月,服裝產量增幅較2007年同期回落近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個數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9.19%,而從業人數僅增加了1.92%,企業平均人數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6.66%,行業虧損面擴大了9.22個百分點。
面對這些數據,蔣衡杰并不回避用“情感與發展規律相沖撞”這樣的描述來表達中國服裝產業所面臨的憂思――“在產業自我調整和提升的過程中,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它們將迎來情感與發展規律沖撞的關鍵時期。”蔣衡杰說,“這代表著行業洗牌的時代已經到來。而且這一次沖撞更多地來自于市場的影響,殺傷力非常直接。”
那么,怎么看待這樣的“殺傷力”?這種“殺傷力”的背后,有沒有可能輻射出一些“新生力”?
蔣衡杰希望用更為理性的視角來看待“陣痛期”。
“一個客觀情況是,目前產業資源優勢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很多企業單純地在用‘勇者’的形象示人,這種思維方式很難落實科學發展觀。”蔣衡杰說道,“我相信,適度的優勝劣汰,將使得中國服裝市場的環境得到進一步‘凈化’。陣痛期過后,將會有更多的智者進入產業發展的快速通道。”
可見,對于一個被定性為“進入門檻太低”的制造業而言,傳統與變革的力量盤根錯節,“數量規模擴張”在某個歷史階段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它必須讓位于“質量效益”的時代。此番艱難的轉身,決定著中國服裝產業在全球紡織服裝產業鏈中的位置以及競爭力。“先解決怎么看,然后解決怎么辦。”在蔣衡杰看來,理性認知時代必須完成更迭之后,接下來就要解決轉化中的突出矛盾――“同質化”現象。
“正因為概念、手段同質化,效果才不明顯。”蔣衡杰說,“現階段,我們必須把工作重心首先統一到如何規避同質化的矛盾上來。要學會從審美角度、功能性、生理健康等方面開拓思路,從人文關懷、時尚創意、品牌引導等方面尋找創新點,賦予更多非物質的文化和創意,倡導和諧美滿的生活方式。”
“行業發展的最終出路取決于價值創新。一句話,把產品變為商品,把價格變為價值。”蔣衡杰補充道。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