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30年特輯:風雨三十載托起縫機強國夢
翻開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史,今天的中國縫機業擁有著令人驕傲和自豪的成績——
縫紉機年產量占世界縫機總產量的70%,是世界上最大的縫機生產國;
縫機生產制造已經實現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化先進制造業轉變,豐富的產品結構形成了可以覆蓋整個服裝生產流水線的完整產業鏈;
行業具有強大的零部件配套生產能力,是當今世界縫制機械行業重要的配套基地;
兩年一度的CISMA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的縫機行業專業展,給世界的縫機企業搭起了交流對話的大舞臺;
……
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蓬勃發展和高速擴張的30年,是行業積淀技術力量和發展實力跨步邁進的30年,它不但為行業和企業的發展鋪墊了創新發展的政策基石,更引導行和企業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揚帆而上,實現由小到大的嬗變,它由此帶來的成果直接醞釀和筑起了中國縫機業的“強國夢”。
把握“發展”主線,為“強國夢”奠定基礎
“發展才是硬道理”,當那位老人在南海邊劃了一個圈的時候,縫機行業搭乘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響了行業快速發展的號角。
“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建設造就了全新的國際環境。面對銳不可擋的經濟全球化浪潮,超越國界的商品、技術、人才和資本的流動,為我國縫制機械工業全面融入世界,提供了千載難逢的重要機遇。”業內人士評價說。此時,中國縫機行業開始從傳統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家用機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并開始起步轉向工業機生產為主。
商機與博弈,競爭與合作,從來都是發展的路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世界縫制機械產業開始大規模向中國轉移,德國百福、日本重機、兄弟、大和、飛馬、美國格柏等國際知名縫制機械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這對中國縫制機械工業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極大的發展機遇。
“只有抓住機遇,才能贏得挑戰!”合資企業的大量興起,促進了我國縫制機械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培養了企業的國際化視野和全局觀念,帶動了我國一大批高水平零部件生產企業和生產基地的形成,為縫制機械行業產品專業化、規模化及產品質量升級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的確,通過20年來的合資合作,行業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們的民族縫紉機工業在和國外企業的合作與競爭中,更新了觀念,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學到了先進的管理,加快了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國內生產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這是目前縫制機械行業的真實寫照。
在此“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促動下,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迅速完成了從家用縫紉機向工業縫紉機產品結構調整過程,完成了從中速縫紉機向高速縫紉機的升級過程,完成了從內銷型市場向內外銷型市場的轉移過程。
時光流轉,到“十五”期間,已經成功積蓄能量的中國縫機業,開始朝縫機制造大國邁進。來自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的統計顯示,到“十五”期末,全行業已有縫制機械整機制造企業(未含臺灣省)850多家(包括縫紉機制造企業和服裝機械制造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1000多家。
行業年產值由“十五”初期的100億元增長到300多億元,平均年增長率超過26%,呈現出連續高速增長的態勢。行業年生產量從850萬臺增長到1600多萬臺,占到了世界縫機總產量的70%;常用產品品種數由原600種增長到1500多種,品種覆蓋面達到75%。
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行業服務領域從工業機、家用機延伸到設計、裁減、粘合、熨燙、整理等縫前、縫后領域。生產企業已經具備設計制造各類裁剪、縫紉、熨燙、整理等縫制工藝過程中所有的設備,也包括控制器、電機和零配件。除了個別機種還需要進口,大部分機種已經能替代國外產品,并且出口到世界各地。
同時,電控技術廣泛應用使機電一體化產品快速發展,品種逐步增加,縫制機械中已經采用電控技術的產品有10多類,其他新的技術,如激光、傳感、超聲波、CAD/CAM等也在縫制機械行業得到廣泛采用。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進入了一個向機電一體化、自動化方向發展的新時代。
縫機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推動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條依靠增加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來擴大經濟總量、改善經濟運行質量的路子愈走愈寬,行業發展駛入快車道,也由此奠定了從縫機制造大國向強國邁進的堅實基礎。
抓住“創新”著力點,為行業企業增添活力、動力
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政策上的變化,它所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開拓創新的理念,帶來的是思想上的變化,中國縫機行業由此在體制、機制、科技攻關、行業市場建設等等方面進行的改革和創新,為行業的發展增添了活力和動力。
傳統腳踏黑頭式的老式家用縫紉機50公斤重,才賣100多元,而經過飛躍自主研發的嵌入式電腦家用縫紉機重量只有5公斤,售價卻達1000多美元。創新,讓科技給傳統制造業插上了新的翅膀,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助推器。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說:“創新有生命力,創新有活力,通過創新它會帶來效益,通過創新提高了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創新,在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中閃耀出“動人”的光芒。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的誕生,就是行業前輩們勇于創新的鮮活典型。
1981年8月,當時整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還處在探索階段,在行業組織還是個新鮮事物、行業協會鳳毛麟角的情況下,以陜西縫紉機廠廠長張境清、廣州縫紉機公司經理邵華和上海縫紉機公司經理李天龍為代表的行業有識之士就在“全國縫紉機學術交流會”在會上提出了成立“中國縫紉機協會”的倡議。
1984年11月,以“集行業之力,辦行業之事,為行業服務,促行業發展”為辦會宗旨的中國縫紉機協會正式成立——縫機行業管理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并在行業領域不斷擴展后,于2001年更名為“中國縫制機械協會”。24年來,協會牢固地扎根在企業中,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先后引領企業走過了“科技創新推動年”、“質量促進年”、“行業規劃發展年”、“企業信息化推進年”、“標準化宣貫年”,在行業中興起了科技興業強業的熱潮,使行業在量的攀升中逐步實現了向質的轉變。協會以踏實和親民的工作作風贏了企業的尊重和認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為一個機械制造行業,談創新,必須要提及的是科技創新。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改革開放30年來,企業意識到必須以高科技改造傳統制造業,他們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機械輔助設計、輔助制造、輔助檢測,大力引進先進加工設備和管理信息系統,開展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在縫制設備上得到了應用,如人工智能技術、傳感技術、控制及模糊控制技術、群控和遙控技術、激光技術、CAD/CAM及數字技術、無油化技術等。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企業開發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中國縫制機械工業已踏上一條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隨著科技的進步,縫制機械產品結構優化加快,品種不斷豐富。從普通的平、包、繃,到釘扣、鎖眼、花樣機等特種機,從單純的物理機械,到電子電控技術的普及,從縫紉產品向縫前、縫后如裁剪、粘合、熨燙、整理等設備拓展,縫制機械的內涵不斷深化,新產品層出不窮,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在整個行業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2007年,行業新產品貢獻率達到30%,這在工業領域是很少見的。
而在中國縫機行業,專業市場的創新建設,是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內容。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CISMA)前身,源于1987年度全國縫制設備展樣訂貨會,由于當時國內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產品不再由國家統購包銷,而由企業直接面向市場,尋找客戶,這就直接催生了第一屆展覽會。1996年,根據世界縫機行業的形勢變化,主辦方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將其更名為“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定位由國內市場轉為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時至2007年,展會已經成功舉辦了20屆,CISMA2007的展出規模從第一屆的2000平方米發展到創紀錄地突破10萬平方米,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第一大縫制機械專業展。如今,CISMA已是世界縫機行業和企業不可忽視的交流與貿易的平臺,它在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幫助企業培育品牌、開拓市場和提高行業整體形象與地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路走來一路歌,改革開放30年,讓“創新是行業和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成為人們的共識。
深化改革開放成果,期待新跨越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了在世界縫制機械行業獨一無二的地位,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縫制機械生產國,中國縫制機械工業的制造基礎、配套優勢、產品性價比、市場拓展能力和勞動力素質等各種綜合實力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是無人可以替代。
成就是驚人和喜人的,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輝煌事業興。
展望未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強國路讓人鼓舞:到2020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將擁有多個國際跨國公司,產品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實現世界縫制機械強國的目標。企業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完善了自我研發系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與核心技術,普遍采用先進制造技術,產品品種系列完善,其種類和數量基本滿足國內外縫制機械市場的需求,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縫制機械研發、制造和銷售中心。
相信繼續秉承改革開放、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中國縫機業,必將在新一輪的調整中勝出,中國的縫制機械必將為世界人民“縫制”更多美麗的霓裳和更美好的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