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之困
飛躍多年的低價競爭策略導致增收不增利,令其自身背負了沉重的財務負擔,在宏觀環境變化的情況下暴露無遺。
似乎一直在展翅高飛的飛躍突然“受傷”。
2008年飛躍在經營業績同比大幅下滑的同時,被曝出資金鏈出現嚴重問題。據了解,由于飛躍資產斑駁以及近年來盈利能力的退化,使得該企業處于資金緊張的狀態,企業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當地一位金融界人士透露,年初有股份制銀行在貸款到期后不再續貸,飛躍當家人邱繼寶被迫求助高利貸以充實流動資金,加劇了資金緊張狀況。
但是,是什么原因讓這個行業標桿企業身陷困境呢?
海外出口受阻
1994年是個很關鍵的年份。補鞋出身的邱繼寶也建立起了他的飛躍縫紉機集團公司。
事實上,邱繼寶的經歷遠比蔡開堅來得艱辛。1982年,邱繼寶用盡了自己的積蓄又貸款300元,辦起了椒江市水陡電器儀表廠。在此之前,他曾經在東北擦了三年的皮鞋,又在椒江附近的縫紉機零件廠做了一年多的學徒。
為了生產噴霧器零件,邱繼寶從上海請來了師傅,并把自己的新房騰出來,自己和新婚妻子打地鋪;把井水留給師傅用,自己去河里挑水喝。
4年之后,初具規模的小作坊建立了起來,邱繼寶對于自己的未來也有了新的想法。這一年,飛躍的前身——椒江市第二工業縫紉機廠成立。
之所以選擇縫紉機行業,是因為當地的縫紉機產業已初具規模。邱繼寶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始了他的縫紉機之旅。循著當地第一家縫紉機廠——椒江市第一工業縫紉機廠的途徑,他把獲取訂單的希望放在了廣交會上,不過訂單卻來之不易。
邱繼寶曾經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講述過這段歷史:帶著滿腔的熱情,他背著自己生產的拷邊機,趕到外商云集的廣交會上。由于他是個體經營者又來自不知名的小廠,就被毫不客氣地拒之門外。焦急之余,邱繼寶圍著會場轉了好幾個圈,終于找到了一條通往墻內的下水道,他毫不猶豫地鉆了進去,結果被保安人員逮了個正著,不但被罰了50元錢,還被罰站了半個小時。他暗自發誓將來要在廣交會上擁有一席之地。隨后,他在深圳羅湖口岸找到一位面相忠厚的香港人,托他代買一本香港電話號碼簿。靠著這本電話簿,邱繼寶找出了全香港所有經營縫紉機的店鋪,逐個地寄產品的樣本、照片,終于接到了第一筆從香港來的幾千美元的訂單。
等到飛躍縫紉機集團公司成立的時候,邱繼寶甚至已經擁有了一個海外分公司——1992年香港分公司就已經設立起來,這也是后來飛躍建立起分公司制的銷售網絡的第一顆子。
但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風暴爆發,一時間波及南美的巴西,巴西政府緊急調整國內經濟政策,包括調整外匯、縮減赤字、增加部分工業品進口稅。
而南美則是邱繼寶一心要在海外擴張出口的重鎮。風暴之后,邱繼寶被迫把眼光投到東南亞市場。而同期中捷的蔡開堅則有了不同的反思,除了當時一年6萬臺出口的計劃過于盲目,另外他還發現了兩個細節,一是外銷的客戶回款不夠及時,二是國內的縫紉機回報率更高。由此,蔡開堅把目光逐漸轉向了國內。
1998年,飛躍還在邁阿密成立了美國分公司。其實,當年的海外經濟狀況并不樂觀,如果不是美聯儲出手相救,由于俄羅斯拒絕支付債務而引發美國長期資本集團的倒閉,有可能引發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當年,亞洲金融危機最深重的時候中國宣布人民幣不貶值,惟一的好消息是國內縫紉機行業的出口退稅率再次恢復到17%。
“規模萬歲”
事實上,雖然在海外市場出現波折,但是邱繼寶卻并沒有放棄擴張。
1997年3月,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的飛躍集團二區全面竣工投產。5月,飛躍兼并同在下陳鎮的老廠浙江第一工業縫紉機廠,成立飛躍集團五區。1998年7月,飛躍收購杭州杜邦縫紉機公司,建成當時國內最大的繃縫機生產基地。
同期,邱繼寶則由于早年千辛萬苦的創業經歷以及規模化的海外擴張被廣為宣傳,收獲了各類榮耀。飛躍更是成為國家領導人、外國政要和各地黨政代表團參觀的對象,成為了臺州縫紉機企業的一面旗幟。
2001年,邱繼寶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02年他成為“十六大”上首批當選全國黨代會代表的民營企業家,一年后再獲“浙江省經營管理大師”的稱號。
一時間,邱繼寶的名聲達到巔峰。同時,邱繼寶在追求規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后來的資料顯示,2001年,邱繼寶決定在下陳街道(前身為下陳鎮)機場路和洪三路交叉口,建設占地面積近2公頃(3000畝)的飛躍工業城。
這一計劃涉及到5個村2000多村民的拆遷安置。在當時的計劃中,一號區塊,即飛躍機電一體化工業園(飛躍工業城一期),面積545畝,主要建設飛躍辦公大樓、科研園區和標準廠房。二號區塊,即飛躍小區,面積300畝,是一個商貿型的居住小區,用于安置涉及拆遷村民。三號區塊,即飛躍花園,當時他表示,“在二號區塊的東邊征用460畝土地,用來房地產開發,以此來彌補征地費用、拆遷補償、村民安置點建設等資金,實現政府零投入建設飛躍工業城”。
與此同時,邱繼寶也試圖在技術上有所突破。除了收購了日本的一家小型工廠,聘用德、意、日等國家的縫紉機專家和科研人才進行研發外,飛躍還舉債斥巨資搞技改,從美國、韓國和中國的臺灣引進百臺套世界先進的加工設備。1999年,“飛躍”機電一體化多功能家用縫紉機首次進入日本市場,從此結束了日本縫紉機單向對中國出口的歷史。
隨后,邱繼寶向外宣布了公司的宏圖大計:到“十一五”末即2010年,飛躍實現銷售產值270億元、進出口總額15億美元、利稅15億元。
270億元是個什么概念?根據行業協會的統計,2010年國內的縫紉機市場的總產值約為500億,也就是說飛躍屆時要占到全行業的半壁江山——而事實上,當時行業公認的龍頭、有著多年生產歷史的標準股份(600302.SH)的市場份額不過占有6%-7%。
低利潤率“死穴”
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成為引爆飛躍危機的導火索。2004年開始的引導中國經濟全面轉型的經濟政策使得邱繼寶的壓力陡增。
根據飛躍自己的說法,至少60%的產品是家用機,而家用機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這一點從生產家用縫紉機電機的上市公司方正電機(002196.SZ)上可以看出。
根據方正電機在2007年招股說明書的披露,公司該類產品的營業利潤率只有1%——甚至遠低于同期4%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所謂的營業利潤率,是指減去生產成本、期間費用、繳納增值稅(退稅后)的利潤率。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