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鞋業“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下一步該如何走?
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退稅下調和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以及美國次貸危機等多重因素的夾攻之下,林廣德在努力尋找答案。在他身后,還有眾多和他一樣在珠三角投資設廠的港資企業。
身為安朗童話世界(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的他,在中國內地從事了近20年加工貿易。11年來,林廣德嘗試著從OEM(貼牌生產)向ODM(委托設計生產),再到OBM(自有品牌營銷)的轉型,幾乎濃縮了整個港資企業在內地的歷史進程。
“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林廣德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從香港到廣東投資設廠的。這正是香港制造業大規模轉移到中國內地的高峰期。受生產成本大幅上漲的影響,香港當時幾萬家勞動密集型企業陸續將工廠搬到珠三角等地區,“三來一補”企業在珠三角遍地開花,拉開粵港兩地在制造業上“前店后廠”緊密合作的序幕。
在林廣德的記憶中,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都是加工貿易的黃金時期,利用珠三角地區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方面優勢為歐美客戶OEM(貼牌生產),當時訂單大量涌來,而且利潤不錯,這個時期賺錢輕而易舉。
“雖然‘前店后廠’對珠三角經濟騰飛功不可沒,但此模式現已比較落后。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香港制造業產業升級沒完成,轉移到珠三角的幾萬家港企絕大多數依然是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的加工廠,缺少自主創新和自有品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李羅力,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這樣認為,“‘前店后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香港制造停留在低附加值加工的‘溫床’上,拖延了產業升級。亞洲經濟‘四小龍’中的其他三個國家和地區在制造業上都擁有世界一流的企業,而香港在這方面幾近空白。”
香港工業總會2007年的數據顯示,港商目前在珠三角以各種形式投資的工廠57500家,15.5%屬于一般貿易,34%屬于進料加工,47.4%屬于來料加工,3.1%屬于其他方式。從事加工貿易的工廠依然占到超過80%的比例。
然而,加工貿易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尤其是近兩三年來,珠三角的比較優勢和成本優勢幾乎喪盡,勞動密集型行業紛紛被多種因素合力推入殘酷的“洗牌”中。來自廣州海關的統計,今年前5月,珠三角地區鞋類出口企業有2428家,比去年同期銳減2331家,接近一半的珠三角鞋類出口企業今年已沒有出口實績。此外,服裝、玩具等行業也有一批企業相繼倒閉。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梁百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受人民幣升值、新勞動法規、加工貿易等宏觀調控政策、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環保成本上升等五大因素影響,根據部分港商反映情況初步估算,今年以來綜合成本上升45%,在廣東5萬多家從事制造業的港企都面臨成本壓力,各企業情況不同受影響程度也不一。業內預計大約其中兩成在廣東投資的港資廠商無法承受成本的上漲。
香港貿發局去年調查的結果顯示,為降低成本,37.3%在珠三角的港企已計劃將全部或部分生產遷離珠三角,主要是希望遷到廣東兩翼及廣東以外的泛珠三角地區。但從長遠而言,大部分港企認同轉型升級,53.1%的港企表示選擇開發更高質量產品令企業升級,43.1%表示改進產品設計及加強創新,35.0%考慮開發自有品牌。
“借牌”轉型
業內流行這樣一句話:100家企業做加工廠,可能100家都成功,但100家企業做品牌和分銷,成功的往往只有1家。對于加工廠來說,轉入品牌和內銷,完全是兩碼事。
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告訴企業,只有掌握前期研發設計和后期的品牌行銷、服務等才能占據高利潤,而勞動密集型的中間生產環節是整個價值鏈條中最不賺錢的部分,而且容易被同行以更低的成本優勢取代。
不少加工企業在出口成本大幅上升以及國際貿易摩擦增多的情況下,有朝供應鏈兩端高附加值環節沖刺的愿望,但絕大多數依然采取100%出口的模式而不敢涉足內銷。
從制造業跨越商業的個中艱辛,林廣德親身經歷后有更深刻的體會。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他認為這是拓展內銷的契機,并成功從美國迪士尼拿到在中國內地的童鞋生產及銷售權,首次將其生產的米老鼠童鞋打入內地零售市場,成為最早借助專利授權工具從加工制造朝品牌設計、零售等延伸的港商之一。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