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攀升 鞋企“轉移風”悄然刮起
阿迪達斯目前正逐步將部分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印度等東南亞國家。
由于人力和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攀升以及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大量在華的鞋企紛紛將生產基地外移。近日,阿迪達斯表示將一些生產企業從中國部分轉移至印度等東南亞國家。而Clacks、K-Swiss、Bakers等國際鞋業巨頭也紛紛增加越南、印尼的生產線。一股鞋企“轉移風”悄然刮起。
國際巨頭外移生產線
《德國之聲》7月30日報道稱,著名運動服裝品牌阿迪達斯總裁海納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目前該公司50%的運動鞋都在中國生產,今后這一比例將有所降低,原因是中國目前的工資水平已逐漸升高。海納表示,阿迪達斯此前已在印度建立了第一家工廠,隨后將拓展到老撾、柬埔寨和越南。同時,該集團還將恢復在原獨聯體國家以及東歐國家的生產。
此外,美國耐克公司和英國Clacks等公司也紛紛在越南和印尼等一些東南亞國家增加生產線。以耐克公司為例,該公司共與50家越南工廠合作,該公司將近1/3的運動鞋類由這些工廠生產。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感慨地說,2007年珠三角部分鞋企確實外遷了,其中25%左右遷入越南、印度等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近期還有不少鞋企老板奔走于越南、印尼、印度、孟加拉國、柬埔寨等地,但是多數老板顯得很無奈和無助,因為東南亞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低成本的天堂。
東南亞國家競爭力有限
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鞋類生產國,世界16%的鞋產自印度。2007年以來,我國制鞋原料價格約上漲了20%,人工成本上漲了30%左右,加上我國面臨美國貿易配額威脅,生產因素的不確定性日益升高,因此,國外以及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的制鞋企業都在全球另覓生產基地。尤其自歐盟對我國和越南鞋類產品實施反傾銷措施后,印度已成為目前外商詢問度最高的國家。
然而,與我國制鞋業相比,印度的原材料價格較高,而人工成本較低,質量水平總體比我國低一個層次;印度鞋廠很多,不乏實力較強的外國投資企業,但大多數企業實力不強。產業鏈的缺乏制約了印度制鞋業的發展,而且印度制鞋業的主要市場是面對國內消費者,需求層次不高。
至于印尼,它是世界八大鞋襪產品出口國之一,制鞋業為其出口支柱產業之一,長期以來為該國的就業與外貿出口總值做出很大的貢獻。世界兩大鞋業巨頭阿迪達斯、耐克在印尼都有長期合作。
然而近年來出現了縮減印尼訂單現象。去年7月份,耐克公司宣布由于生產質量不合格,將中止與當地2家規模較大工廠的訂單。無獨有偶,今年以來阿迪達斯也中止了多家印尼當地供貨商的合同。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作為印尼出口鞋業最大市場的美國經濟放緩,需求下降,生產成本上升。更主要的原因是印尼政府無法給這些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
至于越南,該國目前也在大力扶植制鞋業,鼓勵引進外資,將鞋業視為服務于國內消費和出口的重要產業,力爭到2010年實現鞋類產量7.2億雙,出口額62億美元。
與中國相比,越南的勞動力價格比較便宜,比中國低30%-40%。產品質量與國內相差無幾,出口歐美因為數量低于中國,因此受限少。而且越南政府倡導雙邊優惠合作機制,出口競爭力比較大。越來越多的外國鞋企開始在越南辦廠,這正在成為一種趨勢。不過由于社會環境的不穩定,越南也存在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同時工人的素質也不高。
中國仍是首選產地
在全球制鞋業中,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鞋類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制鞋企業年產量超過100億雙,占世界近7成。然而,去年以來,由于稅率優惠取消、原材料上漲、出口退稅下調、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多種因素,外資鞋企特別是大量實力較弱的中小鞋企面臨生存危機。僅2007年前3季度,東莞就有數百家鞋廠倒閉。盡管如此,東莞市皮革鞋業協會秘書長黃春明和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對此卻表示出了積極的態度。黃春明認為,相對于4000多家鞋廠的總量來說,每年注銷兩三百家是很正常的。而李鵬更認為,這種現象只是行業內部洗牌的結果,沒必要大驚小怪,更沒有形成一種所謂的“逃離”風潮或趨勢。
除了外移以外,大多數稍有實力的鞋企并未因目前的困難而打算退出廣東或者中國。廣東鞋業廠商會會長丘小廣分析稱,經過20多年的積累,廣東已成為全球性的鞋類商貿中心與制鞋材料供應中心,產業配套完善,原料采購成本較低,企業具有較強的研發生產和市場拓展能力。不利因素對小廠影響大,對大廠影響小。“即使產業轉移,最好還是留在珠三角附近地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運輸費用低。”近日,在廣州舉辦的外商投資懇談會上,不少港商和臺商也表示工廠轉移還是首選廣東省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