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飛躍:紡織業深陷產業鏈戰爭
飛躍“突如其來”的危機背后,整個縫紉設備制造行業近幾年也出現了“盲目投資、爭奪資源、技術研發水平下降、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不僅僅是飛躍一家企業,也不僅僅是縫紉設備制造行業……
油荒、電荒、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稅率下調、環保門檻抬高、美國次貸危機導致需求萎縮……眾多貼著“中國制造”標簽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都在面臨挑戰。
以縫紉設備上游的紡織服裝業為例,今年3月,廣東東莞福安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福安)因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一次性裁員3395人。繼福安之后,4月山東櫻花紡織集團(櫻花)因過度擴張,資金無法周轉,負債8.9億元,被山東如意集團重組。
紡織品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之一,去年的外貿順差超過1500億美元。人民幣匯改導致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超過14%。一份權威調研結果則顯示,紡織行業2/3的企業利潤率只有0.62%,如果這些企業陷入絕境,將危及大約1500萬人的就業。
事實上,這與30多年前的中國香港、韓國等“亞洲四小龍”的騰飛有很多相似。騰飛之初,它們利用低廉的勞動力和被低估的貨幣匯率,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接受來自歐美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然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力成本逐漸增加,巨額貿易順差使得摩擦不斷且貨幣升值壓力大增。這種被稱為“30年現象”的周期開始在中國隱現。
日前已有專家直言,“目前全世界已經進入一個產業鏈戰爭時代,中國制造業的日子將會越來越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