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特供品”為中國服裝產業發展帶來新契機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拉開序幕,世界將目光投向中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地位最高的體育盛會,奧運會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主辦國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向世界展示實力和文化的契機。民族服裝、絲綢、羊絨、麻等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成為奧運營銷賽場的中國“特供品”,迎來百年不遇的商機。
民族服裝“國際化”
2008年奧運會掀起了中國對于民族服裝的熱情。
民間設計團隊熱情空前,紛紛提議將漢服、唐裝、中山裝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服裝定為2008年奧運會的禮儀服裝;各種專業學術團體、個人也展開有關民族服飾與北京奧運關系的討論;一些中式風格的服裝品牌則發布以奧運為主題的中式服裝展演;在迎接奧運圣火的傳遞過程中,各地的少數民族也紛紛穿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服飾。北京奧運會人文奧運系列產品推出的民族服飾紀念徽章,匯集了中國56個民族的傳統服飾。
早在2001年,參加第九次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各國領導人穿唐裝曾引發商業契機,抓住這個機遇,由商家、設計師、企業家聯手造勢促成唐裝熱。武漢一家專門生產中式服裝的企業,對唐裝風行時的盛況記憶猶新:“工廠里的貨剛下縫紉機就被商家搶走了,一百多名工人每天三班倒,還是供不應求。”
近兩年又興起了漢服熱,穿漢服最初主要在一些漢服愛好者中流行,由此帶來的商機催生了一批以定制為特色的漢服店,雖然數量不多,但市場也在悄悄地擴大。
“漢衣坊”是北京首家將漢服進行商業化操作的機構,總經理任冠宇告訴記者,成立漢衣坊的初衷來自于對漢族文化復興的認同,而漢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就是漢服。漢服復興就是以漢服為載體復興中華傳統,弘揚漢服所承載的華夏傳統道德理念和價值觀念。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劉明華也建議,應在我國的博士、碩士、學士三大學位授予時,提倡漢服系列的中國式學位服。今年清明節,一份有關“將漢服定為國服”的網上倡議書,將漢服熱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另外,一些武漢的本土服裝設計師推出“楚服”設計,一名服裝設計師把楚服與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聯系了起來:“到時全世界的人都要來中國,凡是與中國有關的文化元素會成為服裝設計師們新的挖掘熱潮,楚服的簡潔質樸,暗合當前國人流行穿休閑服的風潮。”
絲綢產業“綠色化”
奧運會是中國在世界面前做的一次廣告,對于在奧運會特許商品中出鏡率很高的中國絲綢來說,更是一次進行品牌國際推廣的良機。
絲綢作為一種天然的生態無污染產品,符合“綠色奧運”注重環保以及可持續兩個方面的原則。現代絲綢不僅繼承了傳統絲綢的優勢,還融合了現代科學技術的長處,實現了和“科技奧運”理念上的充分結合。
長期以來我國絲綢業一直處于原料輸出國的地位,缺乏國際化的絲綢品牌,與國際上絲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相比,在產品的多元性及名牌創立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一格局嚴重阻礙了我國絲綢行業的品牌化發展歷程。
近年來行業利潤持續走低,許多原本紅紅火火的絲綢企業瀕臨破產。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絲綢行業凈利潤率僅為2.74%,大大低于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品銷售平均利潤率。
為抓住奧運這次難得的機會,不久前,中國絲綢協會向業內企業發出通知:協會將在中國繭絲綢信息網和有關雜志上免費為高檔絲綢標志使用企業做宣傳。中國絲綢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此舉旨在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帶來的商機,進一步擴大高檔絲綢標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幫助絲綢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據介紹,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有30家企業獲準使用高檔絲綢標志,其中3家獲得了北京2008奧運會特許經營資格。
早在1992年北京召開的世界婦女代表大會曾給我國絲綢產業帶來了一次國際暢銷高潮,至今仍為絲綢業界津津樂道。面對2008年奧運商機,不少絲綢公司在開拓市場方面早已展開行動,期待能夠實現突破。
萬事利集團獲得了北京奧運會絲綢禮品特許經營商和奧運吉祥物絲綢禮品特許經營商資格。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將奧運經濟給絲綢行業帶來的機遇概括為三個方面:擴大銷量、提高國際知名度和提升品牌形象。
達利絲綢?浙江?有限公司也是奧運會絲綢類產品特許經營商。公司行政總裁林平認為,絲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應將文化的傳承性融入到功能性和時尚性中。奧運會激發的民族情節,加上商務部“東桑西移”工程的推動,絲綢市場將大有前途。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