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臺商困境 轉型或轉移?陷兩難之選
生意社8月8日訊 廿年前,臺商從臺灣“轉移”大陸,廿年后中國經濟崛起后,臺商又輾轉顛簸。只不過這波“西進”、“北移”或“南下”,臺商面臨更多“轉型”的考驗。究竟南下東盟尋找最后處女地,還是轉型升級創造更多價值,陷入兩難。
站在北京立場,初級制造業只有“死路一條”,“再搞加工貿易,已不符經濟發展所需”。北京發出指令后,各地政府只好照做。
地方官員開始調整心態
“但很多事,不能一刀切!”臺企聯總會長張漢文說,有次商務部、發改委來調研,“我當場拿鞋給他們看,我們的特種鞋,防靜電防油防滑,都是高科技產品。”他質問官員,“難道太空人不用穿鞋嗎?”北京“捷安特”老總林清發也說,捷安特因研發讓制造業更具附加價值。
“不是說帶個『電』字就叫高科技!”,面對來到東莞調研的高官,張漢文一席話,讓官員啞口無言。“電子廠污染源不大嗎?下游廠商的電鍍、油漆、焊接哪家不污染?現在把污染源關掉,電子廠不就什么都不能做了。”
北京政策粗糙,從官員談話表露無遺。“生意不好,你可提高報價啊!”官員的話反應了對制造業的無知。
以張漢文的鞋廠為例,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一雙鞋報價從二十幾美元提高到近五十美元,加上美國經濟衰退,“客戶如果能接受,我也想報一百元。”
還好官員聽進去了,調整“休克療法”的模式。最近政府高層首次談到“先進的制造業”話語,顯示內部做了調整。深圳、東莞近期也開始調整心態,不但放松銀行收臺賬保證金政策,也減免了合同費及“行政使用費”。
產業升級有利創造藍海
事實上,東莞、深圳千家臺港商撤離,也讓當地吸收外資卅年來首次下降。但臺商還是要面對“究竟轉型,還是轉移”的難題。
“先穩住陣腳,再尋求對策”,張漢文奉勸臺商,不管轉型或轉移,都要看對路才做。
目前,廣東已劃出廿四個園區讓臺商進駐,但移出省外的臺商也不少。
成都臺協會長高錦樂說,今年上半年前往成都鄰近開發區視察的臺商就相當多,“但很多還沒做最后決定”。北京臺協會長林清發說,廣東中山市著名的皇冠皮件廠已計劃遷移瀘州。
“產業升級是一定要的”,林清發表示,“但要看條件合不合適”。他說,內外銷兼做的皇冠皮件,遷到瀘州就因看到瀘州位在長江口岸,海運歐美物流成本不算高。
深圳新寶利銘板公司總經理洪嘉生說,考慮可長可久,轉型或轉移或許應該同步進行。他認為,提升制作工藝,才能讓公司創造“藍海”,立于不敗之地。新寶利除藉著高檔次產品及差異性贏過大陸廠家外,已在惠州投資蓋廠,永續經營。
柬埔寨環境比越南安心
九○年郭山輝前進大嶺山時,帶著十數家下游廠商開疆辟土;王永慶前往寧波北侖港發展石化業,一樣吸引上百家中下游廠商群聚。做為富士康配套廠的深圳潤宜科技總經理黃雙昭說,“我們也一樣,這樣才能生存。”
不少臺商把眼光聚焦越南。盡管上海聯泰公司董事長王泰允說,越南仍不失為處女地,長期可做臺商的后花園。但近期越南遭逢經濟危機,通脹高企、外貿慘跌,仍讓移廠越南的臺商揪心。
張漢文說,越南人口八千萬,將來還是會缺勞力,何況常罷工。深圳臺協青聯副主委許景富則認為,合適去的就是被抵制的產業。
“像成衣被歐盟抵制,家具被美國抵制,搬到越南就沒傾銷稅;蠟燭輸美課一○八%的關稅,自然就搬到零關稅的越南。”
“柬埔寨也可考慮,那里成本低,工人聽話,比越南還安心”,張漢文眼中,柬埔寨是繼越南后不少臺商考慮的處女地。
經部派人輔導未來看好
低廉的稅費及土地勞動低成本,加上兩年后“東協十加一”,對臺商全方位布局整合應有一定優勢。
“穩定軍心很重要,相信很多政策都會緩下來”,東莞臺協副會長謝慶源說,臺灣電電公會準備在東莞設臺資升級轉型輔導中心,經濟部也派人來輔導廠商,這意味“以后會更好”。
上世紀最后十年,臺灣傳統制造業展開史無前例的跨海搬遷運動,最后落腳廣東,并在廿年后將沿海發展成全球制造業重鎮。廿年后的今天,臺商面臨重新洗牌。去或留,轉型或轉移,都牽動兩岸的每根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