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企業值多少錢
嚴格地說,企業的價值是由企業未來的賺錢能力來決定的。
然而,世事難料,企業明天的事誰能說得準?不論管理多么好的公司,不管CEO、CFO和財務專家們怎樣絞盡腦汁,對企業明天能賺多少錢的預測,充其量也只能估算一個大概,并且,還必須加上一句必不可少的前綴:“在政治、經濟、市場和公司沒有重大變化的前提下,我們公司有可能在2005年實現N元利潤。”
可是,在我們記憶還都新鮮的過去十幾年里,經營環境有哪幾年“沒有重大變化”呢?1993年的通貨膨脹,1995年的宏觀調控,1997年的金融風暴,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2001年的“9·11”,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海嘯。能預見這些重大變化的只有上帝。
因此,常人—公司董事會主席、CEO和CFO、公司的審計師和股票分析員,如果能比較準確地計算出本企業未來能賺多少錢,更多的是靠幸運,而不是單靠科學。
企業的價值不交易永遠不知道
如果,一個企業未來能賺多少錢不能事先計算出來,那么企業的價值—未來的賺錢能力,當然就更不知道了。有人可能會說:“如果企業的價值計算不出來,為什么世界上每天都發生著企業并購和股票買賣?難道那些畢業于牛津、哈佛,整天盯著電腦的投資銀行家都在蒙事兒哪?”
其實不光他們,就是整天算賬的會計師們,最多也就是在計算企業的參考價值。
這些專業人士同賣菜的農民和買菜的家庭主婦一樣,不進菜市場,永遠不會知道菜的真實價錢:大蘿卜今年豐收了,市場上賣得就便宜;碰上非典了,人們搶著吃蘿卜,蘿卜又漲價了;聽說蘿卜不管用了,要喝醋才行,蘿卜又落價了;連續下了三個星期的雨,蘿卜運不進城,蘿卜價錢又漲上來了。
同樣道理,企業的價值也是由市場買賣雙方,根據自己口袋里的錢和個人需求,以及對天氣的判斷,討價還價“砍”出來的。企業的價值不交易永遠不知道,企業買賣成交了的價錢和股票當天的交易價,就是企業的價值—買賣雙方對企業未來賺錢能力的判斷。
當我在香港任華潤創業的總經理時,有很多朋友曾問我:“你們公司的股票現在能不能買?”其實,他們實際是要問:你們的股票現在是不是低于你們公司的價值,將來能不能漲?
我只能很無奈地回答:“我不知道。”不是我職業操守特別強,而是我真不知道。
可是,無論我怎樣解釋,有些朋友始終不相信,認為我不夠意思,曾背后罵我:“他當著董事、總經理都不知道該不該買,這不是裝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