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縫制設備行業的冬天和春天
對于臺州縫制設備行業來說,現在是冬天。今年上半年,臺州縫制設備規模上企業生產縫紉機總量為166.26萬臺,比去年同期下降35.6%,產值和效益均出現明顯下滑。
春天還會到來嗎?我們的企業以艱難堅守、積極轉型回答了這個問題。據了解,到目前為止,臺州還沒有一家中型以上的縫制企業出現倒閉,行業企業的自救突圍成為最大的共識。
突破,調整,邁出這堅實的一步,春天就在望了。
內外部因素倒逼企業
早在去年下半年,中國縫制設備行業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行業在經歷8年高速發展后開始減速下行。綜合有關調查分析,這個行業出現調整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原材料價格漲幅過大、國際貿易環境進一步趨緊、融資借貸困難、管理成本加大、市場極度萎縮等。
臺州是全國最大的縫制設備生產和出口基地,行業調整的種種特征和現象在臺州也表現得最典型、最明顯。
跟隨式發展的模式為臺州縫制設備行業遭遇此次“寒流”埋下最大的隱患。市經委輕工行業處負責人認為,臺州縫制設備行業產品開發仍處于樣機測繪階段,以模仿創新為主,研發創新能力薄弱,研發領域狹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產品開發缺乏高度和前瞻性。創新能力的不足導致產品差異化小,你生產什么我也生產什么,由此造成同質過度競爭。
不僅如此,行業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給許多企業帶來了投資沖動,有些企業不顧市場容量和企業的自身情況盲目擴張,導致平縫機、包縫機、繃縫機、刺繡機等一些大宗產品產能過剩。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一些企業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一味在降價促銷上做文章,隨著價格的一降再降,只好偷工減料以保住微薄的利潤。
過度競爭使得競爭秩序極不規范,低價傾銷、賒賬競銷、假冒偽劣、拖欠貨款、偷漏稅款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和不講誠信現象時有發生,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全行業集體反思
在近期舉行的縫制設備行業座談會上,通宇集團董事長陳曉青的話引起與會人員的共鳴。他說:“每個行業都會經歷高潮和低潮,永遠高潮的行業是不存在的。關鍵是在低潮時不能喪失信心,通宇以縫制設備為主業的發展計劃不會改變!”
在此之前,陳曉青曾作過一個調查,認為今后縫制設備產業的發展中心仍在中國,“中國消化西方相關產業發展成果已有20多年,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相關產業不可能對中國構成威脅。”
飛躍集團是中國縫制設備行業的排頭兵,是全球最大的縫制設備生產出口基地,并成功躋身于世界行業先進之列。這樣的大企業近年來也陷入投入過大、戰線過長之弊,從而在部分產品產銷急劇下降、貨幣政策緊縮的背景下,資金鏈遭受很大壓力。在同一個座談會上,董事長邱繼寶直面問題,提出“要把飛躍的教訓變成整個臺州縫制設備行業的經驗”。目前,飛躍集團正在積極推行“瘦身計劃”,調整產能結構,加強內部管理。同時針對欠款較多問題,狠抓資金回籠,1至6月份飛躍集團的回籠資金超過了同期產品銷售額,有效緩解了資金問題。
寶石集團也由擴張轉而致力于結構調整,“首先做精,然后再擴大”已成為寶石的經營方略。目前寶石集團嚴格篩選訂單,上半年的經營沒有欠賬,同時以前的欠款不斷回籠。
在實施“瘦身”的同時,企業無時不在尋求機遇。在中捷公司成功上市之后,寶石、杰克、通宇等企業正在進行企業股份制的完善和改造,積極進軍資本市場。
技術創新成調整突破的主渠道
有關調查表明,從各家企業最近的工作著重點來看,技術創新是目前調整突破的主渠道。“這次調整給企業上了很好一課,先做精、后做強、有機會再做大成為當前企業發展的普遍策略。”市經委主任張銳敏說。
中科計算技術研究所主要依托飛躍集團開展工作。飛躍集團在發展的艱難時期,依然盡力保障研究所運作,使得研究所從未停止緊張工作。這個事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飛躍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最近,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正式批準飛躍集團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實施產品結構調整,飛躍在國內重點推出多功能家用機,實行內外銷并重的經營策略。
同時獲批的還有寶石集團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而杰克公司則引進國外技術專家,果斷地對公司產品進行了梳理取舍,增加優勢產品的比例,利用新、特、優的產品搶占市場,并對公司主打產品進行更為有力的推廣,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
在大洋公司,作為國內最大的裁剪機生產企業,公司未雨綢繆,投入開發帶電控裝置的智能型電腦伺服變頻裁剪機,目前此產品已申請國家專利7項,進入試產階段,有望在近期進入市場……
我們相信,在當前服裝多元化、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有著良好產業基礎的臺州縫制設備行業一定會走出調整期,迎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