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在試探著接近中國
生意社8月12日訊 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讓中國稱為世界的焦點,歐盟正在努力接近這個亞洲巨人。
假如你在布魯塞爾與任何人聊天,他們都會說北京是一個令人頭疼的貿易伙伴,是一個經濟機遇,是一個持續破壞人權的國家,是地球上一個大肆消耗資源的威脅性國家,是一個戰略伙伴,或者是一個地理政治威脅。總之,你會聽到上面所有這些描述。
就有諷刺意義的是,在歐盟,沒有人專門負責歐盟與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及世界第四大經濟的關系。
歐盟一位負責外交關系的官員說:“歐盟依然主要通過貿易棱鏡了解中國。我們稱他們為戰略伙伴,但我們主要與他們談判文胸和鞋子,以及人民幣匯率。”
去年,27國集團與北京的貿易逆差創1600億歐元(2474億美元)新高,生產紡織品、鞋子和家具的南部成員國家請求布魯塞爾抑制廉價進口,保護本土工業。
如何回應這個亞洲出口大國的崛起,贊成自由貿易的德國和英國與意大利和法國產生分歧,意大利和法國說,中國破壞貿易規則,導致歐洲失去工作機會。
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盡最大努力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他說,中國出口興旺并沒有影響歐盟的繁榮。
曼德爾森經常訪問北京,他支持“經濟機遇”學派的理論。
6月份他在紐約說:“令我們擔心的不是發展中世界的成功,而是它潛在的失敗。停止或者粉碎中國的發展將是一個災難,不僅僅是中國的災難,也是我們的災難。”
其他歐盟官員主要通過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利益看待中國。
環境保護專員Stavros Dimas贊成統計理論,他說中國一周建造一座火電廠。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超過全球總排放量的24%,2002年為7%。
發展專員Louis Michel認為,中國首先在非洲對歐盟構成威脅,中國在非洲展開資源外交攻勢,而非洲以前是歐洲殖民大國的后院。
但是,一些非洲領導人說,與歐盟相比,中國對他們較少干預,而且中國說話算數。
對于歐洲議會來說,中國自身的人權記錄是主要問題。
法國總統薩科奇目前是歐盟輪值國主席,上月,他決定參加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他說:“我認為你無法抵制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歐盟,與中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進展在2005年受到阻礙,歐盟屈服于美國的壓力,放棄了自己的計劃。北京因此對布魯塞爾的誠意表示懷疑。
歐盟前大使及亞洲政策顧問Etienne Reuter說,歐盟應該利用自己的軟實力擴大與中國的關系,將合作擴展到開發、醫療、教育、科學和氣候變化等領域。
倫敦歐洲改革中心的Charles Grant和Katinka Barysch說,歐盟和中國應該建立一個新的多極世界秩序,重點放在氣候變遷、防止核擴散以及非洲問題。
但由于目前沒有方法解決相互矛盾的歐盟重點問題,因此,這一戰略性政策似乎還不能在短時間內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