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罪與罰
簡介: 一紙市場禁入的“判決”書和大股東公開道歉似乎為中捷股份一案畫上了句號,但市場的爭論并沒有完全停止。透過三年來首起上市公司大股東占款事件,投資者憂慮的是中捷事件是否會成為另一輪違規的發端。“實際上,大股東占資目前已不是個別現象
一紙市場禁入的“判決”書和大股東公開道歉似乎為中捷股份一案畫上了句號,但市場的爭論并沒有完全停止。透過三年來首起上市公司大股東占款事件,投資者憂慮的是中捷事件是否會成為另一輪違規的發端。
“實際上,大股東占資目前已不是個別現象,是普遍現象,”知名財經學者夏草向《英才》記者表示,“大股東占資在2005年到2006年是非常態,現在又成為了常態。很顯然,拿中捷股份開刀是證監會在殺雞駭猴!”
正如夏草所言,在中捷股份之后,證監會趁熱打鐵,安排部署各地方證監局嚴防大股東占款問題的卷土重來,隨后德棉股份、九發股份、*ST寶碩等公司大股東東窗事發。
然而,在這種“常態”之下,我們是否應該簡單地把所有問題歸罪到上市公司身上,并“得而誅之”?對于正在成長中的中國資本市場來說,罪與罰,哪個更有探討的意義?
占資投向之謎
從這一系列事件集中爆發的時間點來看,其違規的路徑也與股市由熊轉牛的軌跡不謀而合。
盡管5月26日,中捷股份利用深圳證券信息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網上平臺召開了中國A股市場歷史上首場致歉會,但投資者對于大股東致歉的態度并不滿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捷股份大股東無法明確地解釋自2006年起占用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是如何使用并產生了多少收益。
“違規占用上市公司巨額資金是用于發展集團產業,現在已經全部歸還,資金將用于股份公司發展。公司大股東對這次事件值得深思,對公司的股份會長期持有。”這是在致歉會上,中捷股份前董事長蔡開堅應對上述質疑的回答。
6月26日,《英才》記者再次致電中捷股份詢問占用資金去向的問題,對方相關負責人的回答和蔡開堅的表述如出一轍,并沒有明確說明資金的投向和收益狀況。這樣的回答顯然是無法堵住市場的質疑和猜忌的。
“如果真去發展集團業務了,為什么不能把收益情況光明正大地公開?顯然另有隱情。”一位網友投資者憤而在股吧里留言。而一位了解中捷股份的分析人士向《英才》記者透露,“中捷控股曾說把資金拿去發展廚衛和物流了,但資金很可能被大股東拿去炒股了,而且是炒作中捷股份,從2006占用到2007年大牛市,現在還款,正好一個周期。”
對于中捷股份大股東占用資金投向,財務專家出身的夏草和財經評論專家侯寧也認為很可能是大股東用作炒股了。“之所以再次出現這類事件,不單是監管的問題,與市場大氣候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夏草指出。
一個自2006年來不斷演繹的“神話”是投資股市的收益率一直呈加速上漲態勢,資產翻一番、兩番的比比皆是,一直到2007年10月達到頂峰。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目前國內平均實體投資收益率不到10%,尤其在制造業,這個數字更低。
“這幾年,我們有時候一年辛辛苦苦下來,才5%左右的利潤,要是把投入生產的錢拿來炒股,一天就能賺出我們一年的利潤。”這是一年多前,一位中型傳統制造企業老板對《英才》記者頗為無奈的一段表述,彼時他正準備和很多制造業出身的老板一樣試水股市。而這樣的現象,在上市公司中企業也不鮮見。
深交所數據顯示,與2006年半年度相比,2007年上半年深交所主板公司主營業務對其利潤總額的貢獻率下降了27.32%,而投資收益則大幅上升,對利潤的貢獻率上升幅度高達50.19%。滬市數據顯示,非金融類上市公司上半年投資收益合計約300億元,其中來自二級市場投資的收益近110億元。
“在股市高收益的誘惑之下,一些大股東自然將手伸向了上市公司。”前述人士分析,實際上,從這一系列事件集中爆發的時間點來看,其違規的路徑也與股市由熊轉牛的軌跡不謀而合。
大股東占款仍會大量出現?
將大股東占款行為放入不斷從緊宏觀經濟環境和低迷的行業背景之下,或許就不難理解。
整治上市公司大股東占款曾是證監會下重拳整治的領域。在2002年前后,兩市大約有60%的上市公司都存在資金被大股東占用的現象,占用資金一度竟高達千億元以上。在此背景下,2005年10月國務院批轉證監會《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務必在2006年底前償還所占用的上市公司資金。同時,在法律制定上也加大了對侵占的刑事打擊力度。此后,形勢明顯好轉,到2007年底沒有解決的占用資金不到100億。
而經過歷年的整頓和違規真空區之后,中捷股份之流會不會重新大行其道?
就在中捷股份被爆大股東占資之前的一段時間里,另一則關于飛躍集團資金鏈斷裂的新聞被廣布于各大財經媒體的重要版面。飛躍集團與中捷集團同出臺州,又同是縫紉機設備制造企業,但與中捷集團不同的是,飛躍旗下并沒有上市公司可以為集團輸血,而其資金的困境早在2007年上半年就已顯現。不過,根據《英才》記者在臺州的調查和上市公司的公開財務資料來看,中捷股份的日子也不算太好。
在中捷股份的致歉會上,蔡開堅也表示,“民企挪用上市公司資金在目前的融資環境下很難根治,除非有足夠多的融資渠道,我也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
“因為沒有錢就厚顏無恥地去拿別人的錢?”蔡的解釋當場就遭到了投資者的炮轟,但“蔡的言論的確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民企尷尬的生存環境,雖然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已經討論了多年,但現在依然沒有解決,在目前銀行信貸收緊的當口,這一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好,中捷的問題還會被大量復制。”一位財經界人士指出。
實際上,最近一段時間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困境的不絕于耳和民間信貸的異常活躍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在當前宏觀經濟大環境下,中捷股份大股東占款絕非是個案問題。因此,我們無法單純的去指責上市公司大股東道德水準和其公司治理的能力,這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分析中捷股份案例的意義在于對相關制度的調校,使其在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的同時也能作出適應性的同步反應。
治理很難很無奈
大股東占款問題不是一個單純的頭痛醫頭的問題,只能從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綜合調理,才可能治愈頑疾。
在近一段時間內,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問題集中暴露之后,上市公司內部治理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成為投資者最關切的話題。畢竟,大股東占款問題對于中小股東來說是不公平的,如不遏止,未來的代價可能更大。因此,證監會對于中捷大股東的判罰態度就顯得意義非常。
“輕判的代價可能會很大。必須要讓違規付出代價,這樣雖不能杜絕此類事件,但起碼可以減少。”天相投資首席分析師仇彥英向《英才》記者分析,正是前幾年對這類事件沒有嚴肅處理、從重處理,才造成了近期此類事件的回潮,“如果當初就依據法律從重處理,威懾力就出來了。現在的問題是不缺法律,而是缺少一些嚴懲的治理,在歐美甚至香港市場,對于此類事件的懲罰力度是相當大的。”
仇彥英還主張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力度,要求公司必須將真實的信息全面公開,“鑒于大股東和上市公司的特殊關系,所以必須要求上市公司如實公開與大股東的資金和業務往來信息。”
不過,夏草則認為大股東占款問題的普遍性使得中捷股份不可能成為判罰的特例。“中捷股份已經涉及到欺詐增發,但不太可能這樣判,因為這種事情市場上太多了。除此之外,現在上市公司很難做到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資產、財務、機構和業務方面‘三分開’、‘五獨立’,也就難以避免出現類似問題。”
因此,大股東占款問題不是一個單純的頭痛醫頭的問題,只能綜合調理,不僅是上市公司大股東要自律,政府和投資者也要為上市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只有這樣才可能治愈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