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式命題
簡介:對這個明星企業所面臨的這場危機,也許是當下中國企業生存狀態的一個最真實的縮影。你可以說是發展陣痛、是決策失誤、是為國際經濟環境惡化買單……總之,這是一個有些模糊的“飛躍式”命題!
-
進入2008年,對于一向感覺不錯的飛躍2000名員工來說,有些突如其來的寒冷。
作為臺州本地最為耀眼的企業,年后,他們被告之,基本工資由1000元調至800元。同樣,由于“公司內部調整和應對國際形勢的需要”,部分員工回家待崗,每個月發給基本生活費。這一明顯帶有“忍痛割愛”和“受傷”痕跡的舉動,隱隱透露出了一絲不祥的預兆,一位職工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傷感地寫道:“我沒有想到,飛躍的冬天還是來了!”
而在此前,這個紅得發紫的企業無一不以高調光鮮的形象亮相,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式企業的樣本和標桿。從聲名顯赫到江河日下,不過轉瞬之間。
很顯然,對于大多數看客,這是一個無法釋懷的謎底。對于行走中的中國企業,也留下了一個令人費解的“飛躍式命題”!
傳言止于?
2008年3月10日,一年一度的兩會閉幕。當天晚上,作為人大代表的邱繼寶在北京新大都飯店會議中心接受了中外記者的采訪。有關方面對邱繼寶似乎特別照顧,因為除了他是民營企業老板外,一同出席發布會的都是杭州市市長、寧波市市長、浙江大學校長等官員或學者。
邱繼寶照常穿著他那套深色的西裝,看得出他對新聞發布會非常重視,現場他锃光瓦亮、神采飛揚。記者們也對這位明星企業家很感興趣,即便他被安排坐在了最靠邊的位置,一半以上的提問還是拋給了他。
新華社的記者率先發問:“在國家實行貨幣緊縮政策、出口退稅下調、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的大環境下,飛躍作為外向型企業將如何應對?”這是一個看起來有些棘手的問題,邱繼寶似乎早有準備,對答如流:“對飛躍來說,既是壓力,更是動力。過去我們更多地關心如何使產品賣得多、賣得快,現在,我們最為關心的是如何讓產品賣得貴、賣得久。我們通過持續創新,不斷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使我們自主研發的電腦家用機售價達到1000多美元,并出口到歐美等幾十個國家……”回答有些“制式”卻又天衣無縫,臺下已然掌聲雷動。
不過沒有人想到,一個月后,飛躍形勢大好的“風向”卻有了轉折性的變化。
進入4月,有消息稱,臺州某銀行按照既定程序收回了飛躍一筆3000萬元的貸款,貸款收回后,出于資金安全的考慮,該銀行決定不再貸款。
幾乎同期,來自本省寧波、金華等地的民間債權人紛紛浮出臺面。一些在飛躍集團周圍住了已經半年的債權人聲稱,邱繼寶曾借過數千萬元的民間資本,到期之后,飛躍集團根本無法償還。他們一度起訴,“可還是一分錢都沒拿到,因為飛躍的賬上沒有錢!”
一個“意外”的傳言更是加速了飛躍危機的蔓延。傳聞4月下旬,處于內憂外患的邱繼寶主動找到地方政府,向政府提出“破產”的申請。這一在債權人看來飛躍“行將崩潰”的舉動更是加劇了事件的升級,其后,他們開始采用圍追堵截的辦法加緊催債,“邱繼寶的電話幾乎被打爆,雖然他還是很有耐心地說‘要還要還’”。
4月底,事件再度升級。一家本地的同行、“對飛躍出于不可告人目的”的企業老板主動向媒體報料,由此,飛躍集團的困境開始被擺上臺面,大白于天下。其后,更多的媒體加入戰團,“飛躍集團破產”、“大紅鷹集團出資入局”、“邱繼寶滯留國外”等消息開始漫天飛舞。
在漫天的謠言面前,一向注重宣傳和正面效應的飛躍卻選擇了沉默。期間,飛躍集團既無人辟謠,也沒有發表慣常的緊急聲明。沉默往往被人看作是某種意義上的默認,“飛躍集團身陷絕境”由此定性!
光環的背面
6月22日,外界傳聞甚囂塵上之際,記者來到了飛躍集團。
飛躍集團掩映在一片破舊的民房和平房之中,當地人告訴記者,此地叫下陳,中國最集中的縫紉機基地,全國前五名的縫紉機制造商都云集于此。飛躍的工廠占地上千畝,綿延千多米,顯得很是氣派。一塊“做中國最好的縫紉機”廣告牌適時地表達了工廠的身份。
公開的資料中,邱繼寶是一位補鞋匠出身的草根商人。15歲那年,因交不起1塊5毛錢學費,只讀了3天高中的邱繼寶輟學回家,第一份工作就是用自行車給人家送客。20歲那年,他又尾隨當地的很多人到了東北,做起了補鞋匠。
1986年,“覺得縫紉跟補鞋原理差不多”的邱繼寶向銀行貸了300元的款,辦起了縫紉機廠,為圖個吉利,他給自己的縫紉機命名為“飛躍”牌。
和所有草根出身的浙江商人相似,邱繼寶具備“韌性十足、吃苦耐勞、眼光超前”等優秀企業家的一切素質。為了將縫紉機賣出去,他特地組建了一支由各類人員組成的300多人的推銷隊伍。他用軟磨硬泡的方式將產品打入上海市場后,又為此成立了一個5人的“服務小分隊”,開創行業內售后服務的先河。他用500元的天價買來一本香港的電話,然后用最原始的方式將照片寄給那些經銷商們,由此又將生意做到了境外。
進入新世紀,當中國企業同行們依舊在勞動密集、廉價產品中掙扎生存時,銷售額已經突破數億元的飛躍開始聘請“洋打工”為自己搞研發,率先走上了產業升級的道路。
200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去飛躍調研,一向不茍言笑、不假聲色的朱镕基對創造了標桿效應的邱繼寶大為贊賞,并當場戲稱他為中國的“國寶”,邱繼寶從此聲名大噪。2007年胡潤百富榜上,他以25億元身家居第328位。
傳奇的經歷為邱繼寶和他的企業蒙上了一層光鮮的光環。不過盛名之下,記者不難發現,邱繼寶的日子其實并不好過。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申請以高科技企業資格上市,不過被告知,縫紉機是夕陽產業。此事一度讓其憤慨:“1臺重50公斤的工業縫紉機可以賣到10萬元,而1輛5噸重的汽車才賣七八萬元,光是鋼鐵每噸還要2000多塊錢呢,到底誰是高科技?”一氣之下,他再也不提飛躍上市的事了。
邱繼寶一度又想過引入境外投資者。2003年,他曾表示飛躍集團時機成熟后將上市。不過,這一切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始終都沒有成行。
資金問題一直是懸在飛躍頭上的利劍,有知情人士透露,“其實飛躍的問題,早在2002年和2003年就暴露出來了,一直靠著銀行‘輸血’在維持”。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