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至少還將持續2年
時至今日,美國次貸危機已經歷時一周年。在過去的一年里,美國房地產價格連續下跌;次貸證券幾乎崩盤;作為抵押貸款市場基石的房利美與房地美掙扎于被危機吞噬的邊緣……次貸危機已注定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經濟史上一個痕跡清晰的烙印和轉折,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未來走向。
近日油價持續下跌,美聯儲發表了關于消費和出口增長等有關經濟的相對樂觀言論背景下,頹廢已久的市場又顯轉暖的跡象。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抑或是還未到來?幾番風雨過后,投資人該靜待雨后彩虹,還是該提前做好“苦日子還在后頭”的心理準備?
數次樂觀預期均被現實摧毀
人們應該還會清晰記得,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于去年6月5日在南非的一次演講中樂觀表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部門遇到的麻煩不太可能擴散至更廣泛的經濟領域或金融體系中去。”但是,美國次貸危機隨即于去年夏天全面爆發,金融系統陷入一片混亂狀態,并引發了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持續動蕩;為力挽狂瀾避免經濟衰退,美國政府積極采取了一系列干預措施,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曾先后7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即商業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使之從5.25%降至2%。與此同時,美聯儲還采取一系列措施向金融系統注資,以緩解信貸緊縮。到今年4月份,歷時幾個月的金融市場動蕩曾一度出現緩和跡象。一些重要權威金融機構又樂觀預計,美國次貸危機最嚴重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然而,時隔數月,現實再度擊碎了良好的預期,當時各方的樂觀表態只能稱之為美好的愿望。
在本周,次貸危機爆發將步入一周年,次貸危機早已擴散,并引發了全球的金融危機。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了14%,美國經濟瀕臨衰退邊緣,金融機構遭受了共計3500億美元的資產減值,許多首席執行官以及數以千計的員工遭到解雇,而一些地區房價的跌幅甚至高達40%。
次貸陰云7月風起云涌
伴隨4月份金融市場的相對平穩及對包括美國經濟、美元等在內的趨勢性轉折的樂觀預期,不少投資人曾一度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然而,2008年7月,美國次貸危機迎來了兩項標志性的事件,讓次貸陰云再起,人們的悲觀情緒迅速增加。
其一,是加州地方銀行印地麥克(Indy Mac)的破產倒閉。資料顯示,這家銀行是從事優質貸款(Alt-A)的專業銀行,從未涉足次級貸款領域,它的倒閉意味著信用風險已經完全由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擴散到Alt-A貸款市場。在不少分析人士看來,印地麥克的倒閉反映出,美國目前有一大批地方中小銀行正處于倒閉破產的邊緣。目前,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手中持有大約90家左右可能破產的銀行名單。事實上,今年年初以來,已有8家美國銀行相繼倒閉,其中包括上周五剛宣布破產的布雷登頓一級銀行(First Priority Bank of Bradenton)。
其二,是抵押貸款市場的基石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機。房利美、房地美的主要職能是從貸款商手中購買抵押貸款,或者為貸款商的抵押貸款提供擔保,它們持有美國12萬億抵押貸款債權中的大約45%,對于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順利運作發揮著樞紐作用。然而,由于這兩家政府擔保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太低(不到2%),不良資產的增加迅速侵蝕了它們有限的資本。
雷曼兄弟估計,兩家公司總共需要募集750億美元的資本金才能擺脫危機。鑒于這兩家公司對于美國金融市場的重要性,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聯手對二者提出了救援計劃,最終結果尚需進一步觀察。
次貸危機至少還要持續2年
受累于今年以來全球市場調整的深度和廣度,海外大市值基金均有所損失。晨星數據顯示,截至7月24日,海外大型價值基金平均跌幅已達14.1%,大型混合型基金平均下跌14.4%,而大型成長型基金跌幅則達14.9%。同時,海外基金今年來幾乎均有所虧損,數據顯示,93家大型價值基金中的89家、209家大型混合基金中的201家、72家大型成長型基金中的67家遭受了兩位數的損失。
面對慘淡的業績,面對復雜的次貸危機演變情況,海外投資人對未來有何預期?又將采取怎樣的操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