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上服飾 詮釋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服飾式樣一直都在吸收外來影響的過程中演變。以袍服、旗袍的沿革為例。流行于中原周邊游牧民族地區的袍服緊窄合體,利于騎射,曾多次被中原人民吸納。在遼、金、元及清朝時期,多民族服飾文化合成的袍服都曾扮演著服飾的主角。20世紀20年代以后,中國傳統袍服吸收西式裙裝的優點,便演化成了旗袍。
中國的服飾花紋、圖案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承。商代二方連續的構圖形式至今仍普遍地運用于服飾圖案設計中。到了周朝,十二種圖案構成的“十二章”之制成為衣裳裝飾的國家制度。唐代服飾則廣泛吸收異域番邦的紋樣和風格,成為中國服飾歷史中的一朵奇葩,一個高峰。
如今,中國古代所流傳下來的顏色美學與各種象征性圖案、花紋仍然在現代服裝中活躍著。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在開幕式上的服裝主要運用了最能體現出中國風情的中國紅與中國黃。火炬接力服的圖案則以鳳紋圖案、祥云圖案搭配中國紅為基礎。“祥云圖案”是北京奧運會上最常見、最有代表性的圖案之一。而在中國古代,云象征著好運氣與幸福。像這樣的祥云,也是和平的征兆。又比如,奧運會頒獎禮儀服裝采用的顏色系列如“青花瓷”系列、寶藍系列、國槐綠系列、“玉脂白”系列和粉紅色系列,都突出了中國傳統服飾的元素。奧運會的大舞臺展現出來的不僅是包含傳統符號的現代中國服飾,而且是中國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