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式縫企怎樣發揮職業經理人的作用
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中,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縫機企業由于歷史發展原因,家族化經營特點顯著,影響根深蒂固,其中種種弊端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持續發展。
在我國縫制機械行業調整期,企業有效引入職業經理人,并充分運用其能,建立科學、合理的現代化企業制度,是家族式企業提高創新、管理能力乃至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條捷徑。
如今,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步入了關鍵的產業調整期,而作為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組成單位,企業自主創新,優化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已成為行業普遍的共識。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行業中無論是骨干整機生產企業還是零件企業,特別是中小縫機企業中,由于歷史發展原因,家族化經營特點顯著,影響根深蒂固,其中種種弊端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持續、和諧發展。那么,如何才能克服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呢?誰又是肩負我國縫機企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重任的主體呢?
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體力勞動正在并且已經被腦力勞動所代替。與此相應,企業內部的重心也從過去的生產向著管理和營銷轉移,即使在生產方面,也已經從單純的加工轉向以專利和訣竅為代表的知識產權領域,作為傳統制造業企業的縫制機械制造企業同樣也不例外。
在現在甚至更遠的未來,企業將越來越超越于原來意義上的生產工廠,而演變為一個依靠資本和智慧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主體,而企業的“舵手”―――職業經理人群體則是肩負這一重任的中堅力量。
家族化管理弊端制約企業發展
綜觀整個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我們可以注意到,無論是優秀的大型行業骨干整機企業,還是行業其他中小整機、零部件制造企業,亦或是經銷商企業中“兄弟連”、“夫妻檔”、“親友團”等現象比比皆是。許多縫機企業從老板與管理層、中層領導,甚至是零配件的核心供應商都存在一定的血緣關系或者是親戚關系,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家族式企業”。
談及家族式企業管理模式時,江蘇一位姓孫的縫機企業中層表示:的確,在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程,經濟環境中有很多適合家族企業生存的特點,而國內縫機企業集中的江浙等地區尤其注重血緣文化或是家庭觀念,因此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民營企業中的家族式企業占到了相當高的比例,達到了70%―80%,縫機業中這一比例還將更高。從國際上看,即使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家族式企業也是很普遍、很典型的現象。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型國際企業仍然帶有濃重的家族色彩。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市場經濟體系逐步發達和經濟日益全球化,完全由家族成員掌控的“封閉式”家族企業管理模式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單純的家族式企業的生存和成長空間十分有限。隨著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步入產業結構調整關鍵時期,市場變革速加快、競爭越來越激烈、行業升級洗牌,家族化管理模式已不能成為市場競爭中的真正主角。
“企業組織機制復雜、人力資源限制、制度決策非科學性,這三大弊端影響,或者準確地說是制約了家族式企業的發展。”一位剛剛從北大進修歸來的縫企人力資源部主管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純粹的家族化管理縫機企業存在的三大弊端。
這位縫企人力資源部主管進一步解釋到,,當家族企業規模比較小的時候,往往發展會很快,但當這個家族企業發展到了一定規模時,往往就會出現這樣那樣“不應該出現”的問題,甚至導致“分家”或破產,這是為什么?家族化經營帶有一定的封閉性,家族觀念根深蒂固,使得優秀人才引入比較困難。家族式管理的企業似乎對外來的資源和活力多少有某種天生的排斥心理,加上外來人員不僅難享股權,其心態永遠只是打工者,因此始終難以融入企業管理和文化中,而企業發展壯大急需人才加盟,此時只有從家族內部挖“潛”,結果家族中一些資質平平、能力一般的人進入企業管理層甚至是決策層,因此企業的發展會受到限制。
此外,家族成員的角色也難以分清。一方面,家族成員是企業的員工,是老板、董事長、總經理的下屬,需要聽從上級的指揮;另一方面,又是董事長、總經理的親戚,甚至是長輩,這樣復雜的組織機制和關系必然無法處理好各種工作關系。而在其他員工的眼中,家族成員是“特權階層”,這對企業的管理和發展是極其不利的。隨著家族企業的成長,其內部會形成各類利益集團,其中夾雜著復雜的感情、血緣關系,使得企業決策者在處理利益關系時常會處于兩難的境地。
許多民營企業創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就是決策的獨斷性。我們僅以臺州縫機企業為例,許多企業家在創業過程中,憑借的就是浙商果敢善斷、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抓住了一兩次稍縱即逝的機會而成功。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外部環境的變遷,生意越做越大,投資的風險也越來越大,誘惑或者需要“考慮”的問題多了,老板開始不像創業初期那樣果敢,一兩次失誤的損失還可以彌補回來。一旦老板們的個人經驗失效,后果是不堪設想。
-
- 確定
共1條評論
-
- 臺州這些企業還叫企業么[縫制設備網網友]
- 就是個作坊。大大小小都是作坊。 職業經理人 ? 誰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