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市場中國無份?
- 中國奢侈品品牌的發展機遇正面臨了一些變化,這與中國急欲從“世界工廠”轉型不謀而合。
奢侈品市場中國無份?
7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世界經理人第二屆品牌管理論壇”上,法國拉克斯特鱷魚集團中國區代表盧曉博士關于奢侈品的演講引起了大多數聽眾的興趣。在座的經理人紛紛打起精神,直起身來。
不過,在演講后的提問時間,一位女士給盧曉出了個難題。她站了起來,用一種不容置疑的口吻說:“盧先生,你有沒有注意到某著名箱包品牌的低俗化傾向,人人都在買,檔次越來越低”。她還補充了她的經歷,有一次,在這個箱包的專賣店里,營業員因為一個外國客人到來而“立馬”放下正在選購的她。
低俗化和受到差別對待,讓這位女士對這個品牌的印象“壞透了”。
當時,這個小插曲在會場里引起了一個小小的轟動,大家交頭接耳,互相交流自己的經歷。我身邊的朱小姐對我說:“這太正常不過了,哪一家名牌專賣店的營業員不是一張‘撲克臉’,反正奢侈品市場,我們中國只是一個‘局外人’,只有買單的份。就是買單,也落后于人”。
當日的會場頗具有典型意義,一大群經理人花幾千元圍坐一堂,這些“中產階級”大多都有名牌體驗。他們在消耗國外名牌的同時也在思忖著如何打造自己的頂尖品牌。這就有上述的女士的憤慨和朱小姐的不平。
“局外人?”誰說不是呢!雖然奢侈品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但這場盛宴背后,是境外品牌占有最絕對優勢,銷量最大的奢侈品牌中沒有一個中國影子。無數中國白領節衣縮食去購買為世界名牌的高增長起了功不可沒的作用。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一些品牌也把生產基地搬來了中國。有數據表明,美國品牌DKNY,其很多產品都在中國生產,DKNY的一件產品如果賣600美元,中國卻只能賺到20美元。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不是缺少頂級奢侈產品,而是缺少頂級的品牌打造能力。零點集團董事長袁岳說,“事實上,中國并不缺少本土奢侈產品。例如比茅臺和五糧液(000858,股吧)還貴的水井坊(600779,股吧),做一套西裝上萬塊的永正裁縫,還有一些高檔的紅木家具等等。”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一份報告表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國,僅次于美國和日本。中國的奢侈品市場現在的價值約為20億美元,約占全球總額的3%。未來10年,中國的奢侈品市場規模將位居世界第二。為爭奪這一市場,中國本土的奢侈品品牌正在萌芽。
成長中的中國奢侈品
張志峰被譽為最執著的民族品牌締造者。1992年,他創立了東北虎時裝公司,張志峰的目標同樣是創造中國自己的奢侈品品牌。從經營皮草起家,“東北虎”已經在巴黎、米蘭、紐約、倫敦、香港、北京成立了全球化的設計營銷中心。如今的“東北虎”,有最優秀的做工,高品位的設計,不菲的價格。張志峰認為:“依托于中國五千年文化,中國奢侈品產業僅僅是走上了復興之路。”
“東北虎”的一位高層透露,“‘東北虎’目前的消費人群有三類:一是和‘東北虎’一起成長起來的成熟客戶;其次是國外消費者,他們對‘東北虎’的禮服和皮草產品非常認可,一買就是好幾件;最后是精英女性,她們有自己獨特的品位和審美觀,很多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見多識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