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管理系統的介紹(1)
整件個人縫制生產方式與分擔作業生產方式
最近,服裝時尚的款式與設計均變得多樣化,所以在縫制現場生產中的產品也是五彩繽紛的。加之應市場所要求的進一步短交貨期以及生產成本的降低等要求,縫制工廠的生產部門各自選擇或活用已有的生產方式并在不斷開發研究新的生產方式。可以不夸張地說,結合自家的工廠或車間,選擇什么樣的生產系統確是關系到工廠運營生死命運的重要課題。
現在縫制生產中的所使用的生產系統多以分擔作業方式為基本方式,對應款式和生產條件,在現場進行多種多樣的使用。例如:個人整件縫制方式、集束作業系統、同步生產系統、單元生產系統、吊掛傳送作業系統等等,更進一步說同樣是集束作業系統也會由于生產條件的不同而異。
什么樣的工廠使用哪樣的生產系統最為正確的選擇?有關這些生產系統的特點,在此將分期連載,以供參考。這次主要是介紹由于整件個人生產方式與流水線分擔作業生產方式的不同,以及對批量生產的影響。
·整件個人生產方式
最基本的生產方式是這種整件個人生產方式。由于簡便所以初期的縫制工廠均采用這種方式。與在家庭內的縫制同樣,完全是同一個人的作業,持有全部的縫制工序,但是在大批量生產中,會出現以下的問題。
(1) 由于作業者的不同,產品品質的差異很大。
(2) 專用機或自動機難以利用。
(3) 必須要有高技能,所以在縫制方面需要較長時間的訓練。
為此,生產性的低下不利于競爭。要提高生產性一般說3S是關鍵要素(1)單純化(Simplification)、(2)專業化(Specialization)、(3)標準化(Standardization)。要實現生產性的提高就要在各縫制工序中安排復數的作業人員分業操作,但是這種作業需要做好的以下準備。
(1) 如果是根據生產量支付工資的話,要在量產之前設定好工序單位的工資比率。
(2) 在量產開始之前,要解決好品質上的問題。
(3) 在量產開始之前要進行流水線的設計(生產編成、設備布局)
(4) 要明確移動批量大小的設定和投入生產的順序。
(5) 要糾正開始批量生產后的缺勤或一部分工序遲緩所造成的流水線的不平衡。
(6) 早期發現不良,及時修正...等等要點需要充分考慮安排。
一般說以上的作業需要由作業管理人員負責,這種情況下,需要企劃部門、生產計劃安排部門、會計部門、網絡管理部門以及品質管理部門的大力協作。
分業操作的流水線生產是有代表性的生產系統,主要用于批量生產。其主要生產方式有以下幾種。
1.“分業操作的流水生產方式”
(1) 集束作業系統
這是一種將工序分割,可以把一定數量的集束區別于其他集束的生產方式被稱之為集束作業系統。因為可以根據集束計算生產的數量,是一種適合于計件付薪的生產方式。
初期的集束作業系統始于1870年代,在美國被開始使用。當時縫紉機的動力,使用大型馬達連接機軸,所以設備的布局變化是比較困難的。
各種作業者將自己分擔的集束作業結束后,放還流水線,下道工序拿取繼續作業。
(圖1)。以單純的分業操作為例,將西褲的前片、后片和組裝分為3個工序部門,整體上由30名到50名分業操作。3個部門的生產平衡發生困難時,進行人員的調配,特殊縫紉機的配置在離開流水線的位置,作業必要時人員移動,使用設備進行生產
圖1 集束作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