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期盼黎明前的曙光
紡織業目前處在內憂外患最艱難的時期,有人樂觀地將它看做是黎明前的黑暗,豈不知有多少企業在黑暗中無聲地倒下,又有多少殘喘的企業在黑暗中期盼早點天明。
8月1日起,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這一利好消息無疑使部分紡織品企業看到了曙光。
自去年以來,紡織業接連受到眾多不利因素的困擾——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原材料漲價,新勞動合同法實施,環保限制,美國次貸危機減少國際市場需求等。
這些不利因素致使紡織業面臨嚴重生存危機。根據最近出爐的統計數據,2008年1~5月紡織行業累計虧損額達99.5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了29.72億元,同比增幅高達42.54%。而今年前兩月的虧損額增速為37.20%,去年1~11月的虧損額增速更是僅為14.34%。顯示在內外部環境劇烈變化的影響下,紡織行業整體利潤下滑的速度確實在不斷加快。
另據紡織商會調查,目前迫于外部環境壓力,很多處于被動調整的企業遭遇了較大沖擊。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減產、裁員、停工的現象屢屢發生。
雖然有不少紡企寧愿將眼前的困境視作“黎明前的黑暗”。在他們看來,美國次貸危機本輪的影響應該在一兩年內逐步消散,那時,中美紡織品協議也已到期,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一定會重見光明。但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眼前的黑暗可是漫長的,需要“扛過”,能夠“堅持”到最后的企業才能看到黎明,在此過程中,仍將有相當一批中小企業永遠淡出競爭舞臺。
此次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的提高,顯然是在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之時,政府及時伸出的援助之手。或許給了部分企業生存的希望。
對出口型企業而言,出口退稅率回調一個百分點,相當于將企業出口總額1%的金額直接增加到企業利潤中去。不僅如此,還可以有效減緩“外銷轉內銷”對國內市場帶來的競爭壓力。
然而,讓人憂心的是,由于我國紡織服裝缺乏品牌,附加值低,導致出口缺乏自主定價權。提高出口退稅率,國外購貨商將趁機壓價,最終有可能使企業上調出口退稅獲取的利潤被國外購貨商侵占。因此,要想真正能夠渡過黑暗迎接紡織業的明天,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才是紡織服裝行業的最終出路。
正如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不久前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穩定政策已成有關部門的共識,但企業也必須審時度勢加快調整。
目前,紡織企業需要做的仍然是在期盼中磨礪自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早日迎來黎明前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