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創新搏市場
生意社8月20日訊 “目前,中國制鞋產業已進入洗牌階段,溫州制鞋行業同樣面臨挑戰,但今年第一季度溫州制鞋行業總體發展趨勢是穩步提升的。”一段時間以前,溫州鞋革行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秘書長謝榕芳如是說。
謝榕芳的樂觀不無道理。從溫州海關公布的第一季度數據獲悉,2007年溫州鞋類全年出口22.2億美元,占全省同類產品出口總額46.11億美元的48.15%;2008年第一季度溫州鞋類出口占外貿出口總值的24%,出口值在各類出口產品中穩居第一。金額為20706.27萬美元,同比增長5. 53%。
而溫州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同時顯示:一季度溫州鞋業規模以上企業770家共完成生產總值91億元,產量1.2億雙,同比增長11.5%,其中3月份產值為35億元,產量4500萬雙,同比增長16%
“以上數據顯示,2008年溫州鞋革行業第一季度的經濟運行形勢良好,出口和內貿均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長,且在溫州出口總值中占到24%,穩居各類出口商品總值第一;出口皮面鞋、鞋革和紡織面鞋的增長都保持在13%以上,紡織面鞋的增長則接近20%的增幅。”謝榕芳說。
謝榕芳表示,無論在內銷還是出口市場,溫州鞋業靠的就是不斷打出“創新牌”。
開源節流
不久之前,在浙江縫葉鳥鞋業有限公司看到,這家以內貿為主的鞋業公司生產車間在淡季里依舊保持了良好的生產局面。公司總經理劉小標表示,為了使業務淡季不淡,公司在淡季引進外貿業務,之后的幾個月將完成歐美客商下的定單。
近年來,由于原材料的不斷攀升,原來就利潤不豐的溫州鞋企在發展上遇到了挑戰。“面對困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積極應對。”劉小標說。
為了降低制鞋成本,劉小標采取減少供應鏈節約成本的做法。原先,縫葉鳥鞋業公司在采購鞋材時存在不穩定性,主要是選擇供應商比較雜,供應商提供的鞋材在質量上很難與公司要求達到同步,而且價格也隨著市場變化會產生大的波動。
針對這些問題,劉小標進行了改革,公司在2006年開始就不再向市場上的鞋材商進貨,而是自行去采購原材料,然后交給做鞋材的企業按標準進行加工。此舉推出后,劉小標說,公司鞋材不僅質量得到保證,而且鞋材的制作成本比同行普遍都低,這樣一來,公司不但利潤有了保證,質量的穩定也讓產品在市場上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
作為內貿企業,每年6、7、8三個月,縫葉鳥鞋業公司和其它做內貿的鞋企一樣都會進入淡季。
在淡季里,制鞋企業普遍采取計件工資的方式,業務量的銳減直接影響工人的收入,所以淡季里技工的流失成為經營者頭疼的事情。
幾年前公司在一輪淡季里曾流失了將近一半的員工,當時的情景給劉小標帶來很大的震動,“沒有穩定的員工隊伍,就不可能生產穩定優質的產品。”
為了不會重蹈覆轍,2007年公司成立了外貿部,開始在國內市場的淡季里為國外客商加工貼牌產品。不過公司依然會以內貿為主,做外貿的主要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追求利潤,“外貿的加工利潤很薄,公司在淡季把這些利潤讓給員工去賺,這樣淡季里員工都能拿到較高的報酬,人員流失現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劉小標說。
外貿轉向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企業對待外貿的態度都像劉小標一樣。溫州有很多做外貿加工的鞋企,靠的是國內的外貿公司提供訂單為國外鞋企做貼牌產品。不過這導致企業處于產業鏈的最底端,外貿鞋企每年產品產量雖然可觀,但是利潤微薄卻令人不容樂觀。
2007年年初,曾在溫州一鞋業集團擔任過總經理的詹崇樓創辦了永嘉中意鞋服有限公司,他開始尋找一條不同外貿鞋企發展之路。
詹崇樓把眼光投向經濟活躍的中東。公司創辦時,他一共投入2000萬元,其中1000萬元引進了一條意大利制鞋生產線,在永嘉甌北上馬。另外1000萬元,他用來在阿聯酋迪拜最著名的商業街里買下200多平方米的三層商鋪,開始在迪拜接納中東客商的訂單。
由于公司的外貿業務直通國外市場,產品樣式采用歐美的流行款式,中意鞋服公司生產的“中意”牌男士休閑鞋在迪拜市場上引起了中東客商的極大興趣。去年一年,公司通過迪拜銷售了幾十萬雙休閑鞋,產品遍布中東各國的大城市。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