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宏生:90歲裁縫上海灘云輕風淡裁剪旗袍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將于七月底揭曉,而上海首批非遺名單內一共收到103項“申遺”項目,其中包括旗袍和中山裝。旗袍起源于北京,卻成為上海的一張“軟名片”,在風起云涌的上海灘,今日還擁有最年長的旗袍手工藝傳承人,儲宏生
堪稱“民間一絕”。
“《花樣年華》的旗袍領子太高了1
儲宏生是蘇州人,他說著一口好聽的“吳儂軟語”,給人特別柔軟的感覺,云淡風輕。
“儲老先生在這里嗎?”近日,一腳踏進“翰藝”,只見一位頭發花白的老頭笑呵呵地走了進來,手上端著一大杯熱茶,這么多年了,他沒有改掉蘇州人愛“泡茶”的習慣。“儂好啊1儲老先生溫和地打招呼,午后的陽光淡淡地鋪在彩色的地磚上,他滿頭華發,突然有一點恍若隔世的感覺。
儲宏生太出名了!關于他的傳說版本極多,有人說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的旗袍就是他“操刀”的,這實際上是一個誤會,正確的版本是:《花樣年華》劇組曾經專門到“翰藝”拍過劇照,這里大多數都是傳統旗袍、又長又雹圖案非龍即鳳,十分鮮明。“我專門到國泰電影院看過這部電影,片中旗袍的領子太高了1儲老先生如數家珍地說,高領子的旗袍好看,能拉長身高,但卻不方便日常的生活,所以經過改良后,現在大多數旗袍還是在腰部、裁剪上“大做文章”。
“穿旗袍的女人最考驗身材了,前突后翹、講究勻稱,張曼玉的身材就很適合穿旗袍。”現場,儲宏生老人介紹裁剪經驗,他隨手就從口袋里掏出來一根皮尺,在一模特上比劃起來,這是老人的習慣:隨身都要帶一根皮尺,嫻熟地量了起來,他對數字“過目不忘”,記性極佳。
身邊的工作人員介紹,近年老人很少親自操刀了,主要為一些顧客量尺寸,但他就是店里的“鎮店之寶”,慕名前來的人絡繹不絕。儲老先生思維敏捷,還配了一部舊手機,時髦著呢!
16歲含辛茹苦到“朱順興”學生意
坐在面前的儲老先生滿頭華發,窗外的陽光斜斜地透了進來。
“我的老家是蘇州吳江,雖然是家里的獨子,但16歲就來到了上海‘學生意’,當時男孩子跟著師傅學一門好手藝是最重要的,裁縫就很吃香。24歲起在南京東路知名的老介福等老字號店跑外勤、量尺寸。”說到這里,老人露出一點得意,他解釋說,師傅覺得他待人接物的能力較好、性格活躍,就經常派他跑客戶等,比如上門幫助老顧客量尺寸等。
當年,老將軍粟裕就是眾多老顧客中的一位。“大概是上個世紀40年代,還沒有解放。當年,店里的生意很忙、大多數都是一批老顧客,他們的身材尺寸變化也不大,我負責定期上門拿料子。”儲老先生清晰地記著,當年儲宏生并不知道粟裕的真實身份,只通知他晚上到東湖賓館去給一位特殊的客人量尺寸,聽說是一位大官,為此他心里一直有點緊張。沒有想到,眼前的這位大官就是大將軍粟裕,粟裕微笑地與他打招呼,一點也沒有官架子,很隨和。“粟裕將軍待人很客氣,后來還經常邀請我去他家拿布料、做衣服,他是我們店的老顧客了。”
儲老先生介紹,大概在六十年代,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有一次中午時候,他應邀到粟裕家里拿料子。
意外的是,粟裕還特意安排工作人員專門為儲宏生準備了一頓午飯,儲老先生至今還記得飯桌上一共有四五只小菜,其中“黃芽菜”和“紅燒肉”特別好吃、“白米飯又香又糯、我再也沒有吃過比這更可口的飯菜了。”儲老先生沉浸在記憶中,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縫。
“陳香梅氣質大方、旗袍料子很講究”
在眾多老顧客中,儲老先生對“陳女士”的印象很深。
時光倒退60年,儲宏生重新回到了上個世紀40年代,當時店鋪的生意格外興隆,一批社會知名人士、演員都是店里的常客,其中陳香梅也經過到店鋪來選料子。“一眼看上去,陳香梅氣質大方,不是一般的官太太。她對旗袍的料子很講究,一定要選擇伸縮性好、手感柔軟的真絲料。”老先生介紹,后來陳香梅去了香港,還邀請店鋪的老板直接到香港開設分店,儲宏生就成為當時最合適的“外派”香港的人眩
當年,該布料商店香港分店就開在彌頓道200號上,當時儲宏生負責每天要上門為老顧客服務,他白天不僅要照顧生意、下午還要過江送貨,日子過得非常忙碌,當年儲宏生已經成家了,他每天都惦念著蘇州家中的老母、妻兒,母親也不斷寫信要求他快點回到上海。
還不到一年,儲宏生就決定回來了,理由只有一條:作為家中的獨子他必須盡孝,毫不猶豫地背上行李、回到了上海。“人家都是北方向南方飛,你卻恰好相反。”當時,儲宏生身邊的朋友都這樣勸他,老板甚至還邀請他一起到美國開店,但他都婉言謝絕了。
很多人都說,老上海人身上都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他們講究生活質量、不會勉強自己,親人和家庭永遠是經營的中心。也許,拿著剪刀和皮尺的上海男人身上,才能體會到一種濃厚的居家感覺吧。
●新聞背景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寧波《鄞縣通志》,就有關于“紅幫裁縫”的歷史記載。在寧波手工業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是“三把刀”:剪刀、菜刀、理發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