襯衫襯壓燙三要素
- 不少襯衫廠家在生產中,經常遇到諸如襯領手感偏硬﹑起泡﹑起皺等問題。所以,企業應按產品說明書上推薦的基本壓燙條件使用襯布,下面以被廣泛應用的“連續式壓燙機(滾筒壓燙機)”來說明其要點。
壓力
直接施加在粘合材料上的壓力,是由以下幾個要素決定:壓力表的調整,即線性壓力;壓輥之間的擠壓力,這取決于壓輥硬度,圓周及壓輥表面特性;壓燙材料容積密度,包括材料硬度和厚度;壓燙機幅寬的負荷。
歐洲主要壓燙機生產商在2001年制定了一個標準來表示壓輥間的壓力。他們的計算公式中包括了線性壓力(單位:BAR),壓力輥的直徑和硬度(單位:SHORE)。通過BOETTCHER公式,可最終用N/CM2來表示壓輥間的壓力。此種方法,所顯示的壓力和特定的壓燙機之間是各自獨立的。
壓力讀數是在整幅壓輥都有負荷時計算出來的,只代表了一個最小值。而襯領這么小,它只占據了壓輥幅寬一部分,因此實際壓力值會比讀數高。由此,在批量生產前,先作壓燙測試以確保取得正確的壓力值是很重要的。
現實中,壓燙機的壓力系統大多是由兩條涂有硅樹脂橡膠的壓力輥組成。這些壓力輥最少要在更換皮帶的時候檢查一下,3—5年也需更換一次。壓燙時產生的高壓,會使壓力輥的硅樹脂橡膠外層漸漸變硬變脆,肖氏硬度值會從65度提高到85度。最終它會和鋼一樣硬,從而對厚度不同的壓燙材料所施加的壓力就會不均勻。
這表現在, 變硬的壓力輥會導致襯領縫合位置(上、下級領縫合線)產生起皺現象。這是由于縫合線部分沒有輔襯,厚度變薄,而導致壓力不夠。最終會使襯領縫合線的部分起泡和水洗后脫膠。
于是,為了補償壓輥變硬變脆而產生的壓力不足,操作人員往往會調高壓力值,但這又會導致滲料現象發生。而操作人員總是把襯領從壓燙機的一側(左或右)放入,那壓力輥這一側就會比另一側較硬。這會導致壓燙機兩側的壓力不一致。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在壓力輥中間放入測壓紙(或兩張白紙中間夾一張復寫紙)來檢測兩側的壓力。測度要在壓燙機靜止時施加工作壓力來進行,然后再觀察復寫紙的壓痕從左到右是否一致。所以,如果壓燙機只由一個人員操作,該操作人員要定期更換工作位置(左右對換),以使壓輥兩邊的磨損比較均勻。
當然,有些壓燙機還有一套額外的輥(位于機器的入口處前端),由一個硅樹脂橡膠輥和一個鋼輥構成。這組壓輥對一些較難粘合的襯衫面料增加粘合力有所幫助。
溫度
壓燙機顯示的溫度,是輸送帶的最高溫度(加熱區的后部),而不是粘合的溫度(指面料和襯布之間的溫度)。
粘合區粘合溫度的精確控制,對取得最佳的粘合效果非常重要, 我們產品的技術資料表上所列出的推薦溫度是指粘合溫度。
而不同種類的面料或襯布,其粘合溫度和壓燙機顯示的讀數,也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我們建議每天都要使用測溫紙或測溫儀,來確保按推薦的粘合溫度進行壓燙。其實,一些領先的壓燙機生產商通過對壓燙機加熱元件,加熱區,溫控系統,傳熱系統以及傳送系統的精心調校,可以確保溫度偏差控制在很小范圍內(5—10℃)。
這其中,最關鍵是面料和加熱源之間良好接觸和輸送帶表面恒定溫度。這些方法能避免溫度峰值頻繁出現,從而防止壓燙過度,熱縮,滲料(面料面的溫度過高)或反滲(襯布面的溫度過高)。
而當壓燙較薄的面料時,底部溫度(面料端)要比上部(襯布端)溫度高出5—10℃。在這樣的溫度下,聚乙烯膠會液化并流向溫度高的一端。從而減少反滲并加強粘合效果。為了防止反滲,很多壓燙機也會將較小的預熱區放置于襯布端,而將主加熱區放置于面料端。
時間
一般情況下,壓燙機只需10分鐘左右,但預熱階段最少要有25分鐘,否則會導致剛開始生產的產品效果不好。 壓燙持續的時間,不是取決于壓燙機的長度,而是指熱力區里的時間長度。時間取決于輸送帶速度(米/分)。
有時,為了增加產量,有的企業將輸送帶速度加快,好讓壓燙時間減少。為了補償時間的減少,而加高了壓燙溫度。結果可能導致面料泛黃和高熱縮率。在適當的壓燙條件下,要達到良好的粘合力,壓燙時間必須服從于壓燙溫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主輔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