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亟待突圍坡頂困境
何謂坡頂困境?它是指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或高度后開始出現發展緩慢或停滯不前甚至下滑的狀態或現象。
“各領風騷三五年”成為中國企業的命運軌跡。其實,中國企業渴望“長贏”,但其目前的發展,仍然建立在對資源與產業的開發與成長基礎之上,因此在市場已發生質變的情況下,自然會困境重重。從現實情況來看,中國企業遭遇了商業模式坡頂困境、品牌成長坡頂困境、專業化坡頂困境、多元化坡頂困境以及國際化坡頂困境等。
那么,曾經輝煌的企業為何無法持續長贏?遭遇坡頂困境的企業,到底該如何才能重續輝煌,成功爬上新的“高坡”?
商業模式坡頂困境
在商業模式坡頂困境中涉及的關鍵因素是競爭模式。而競爭模式又涉及到競爭形態及由此帶來的競爭效率。
成本優勢存在與否是競爭形態的核心表現,涉及規模成本與成本高低等狀態。過去,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主要來自于低成本,但從2004年開始轉向高成本時期,企業的成本優勢在不斷喪失。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杰說:“估計到2010年,中國企業競爭不可能再靠成本優勢,因此未來中國企業將從成本優勢轉向技術優勢。”
專業化坡頂困境
專業化發展道路的重要特點是一業為主,集中資源長期經營,由此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機制,并形成和獲取相應的市場競爭優勢和市場占有份額。
但在現實中,不少企業又常陷入專業化發展的困惑中,因為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在所屬行業和領域,無論是產能規模還是市場占有率都位居前列,但卻難以滿足企業家讓自己的企業上更大規模的愿望。其中有兩大關鍵點:難以擊敗和淘汰其他主要競爭對手而在業內形成寡頭壟斷,讓企業經營上升到自己期望中的規模;與行業集群對手的競爭力差距難以拉得太大,導致利潤率難以滿足企業獲得更大發展的需要。由此,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坡頂困境中。
品牌成長坡頂困境
品牌發展有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創立、成長、壯大到衰落。但從中國企業的品牌發展來看,很多企業都在成長階段就出現發展瓶頸,即遭遇坡頂困境。從現實情況來看,10億元規模成為很多企業能否壯大的關鍵節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發展到此規模后很多因素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否則停滯不前甚至直接衰落,品牌在市場上走過一個興奮期后便進入老化狀態。為此,企業可以通過賦予其新的內涵并改變營銷策略來激活和重塑品牌。
多元化坡頂困境
在具備一定規模的中國企業中,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從事多元化經營。其中有兩大原因:一是中國市場目前還沒有到全面充分競爭階段,在很多領域進入門檻和風險都很有限,市場機會還很多;二是企業家們有種普遍心理,即業務“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樣有利于企業降低整體生存與發展風險。但在多元化經營看上去很美的同時,不少中國企業也陷入了其所帶來的坡頂困境中,甚至遭受致命的打擊而導致企業一蹶不振。因為中國企業往往是在原有核心業務逐漸喪失競爭優勢下介入多元化經營的,且對多元化戰略要素的駕御并不嫻熟;各業務間關聯度差,且業務組合結構不合理;在內部管理能力薄弱的企業,多元化經營還將使其原本有限的戰略資源及管理精力分散,造成各項業務規模不大和競爭地位不高,核心業務難以助推新興業務競爭能力和盈利水平的提高等。
國際化坡頂困境
中國企業國際化是大勢所趨,尤其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速。目前有部分企業國際化發展還算可以,但大部分企業包括一些國內一流企業國際化之路都走得困難重重,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坡頂困境中。
其中關鍵原因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化戰略上深陷了三大迷思中:一是路線難題,是采用“先難后易”還是“先易后難”路線,即先開拓發達國家市場還是發展中國家市場?其實主要應視企業自身競爭實力而定。二是國際化人才難題,是自己培養還是空降?中國企業的普遍矛盾心理是,自己培養則一時難以擔當重任,而空降又不放心。三是并購難題,是并購資產型的還是負債型的?中國企業有些盲目,甚至不顧及自己是否有能力消化。因此,要分清對象,做好評估,選擇好方式和時機,并注重文化融合以及風險防范,以避免掉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