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面臨產業大轉移 廣東政府提騰籠換鳥真相調查
北京奧運會圓滿劃上了句號,其實,就在奧運籌辦工作進入最后倒計時的時候,我們國家對宏觀經濟政策,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調整,尤其7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將宏觀調控主基調從防止經濟過熱、防止通脹,轉變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大家給了句形象的話:從“雙防”到“一保一控”。
這一轉換將給國家整體經濟運行帶來什么變化?各地又在如何應對新的經濟環境?今天開始,我們將持續關注“一保一控”目標下的中國經濟。
今天我們首先關注珠江三角洲地區,20多年前,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珠三角搭上產業轉移的便車,率先承接了亞洲“四小龍”轉移過來的大批加工制造業;20多年后的今天,隨著傳統的人力優勢、成本優勢逐漸喪失,這里的制造業又面臨被轉移出去的命運,時過境遷,珠三角地區還能不能延續昔日的輝煌,繼續邁上一個新臺階?先到東莞的石龍鎮去看看。
珠三角面臨產業大轉移,廣東省政府提出“騰籠換鳥”的決策
記者:“按照石龍鎮的規劃,沿江的這些地方,將打造成高檔的住宅區,在我的前邊,已經有一棟五星級的酒店正在建成,也就是說沿江的這些企業不得不面臨搬遷的選擇,我身后的西斯爾巖綿制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
西斯爾廣東巖棉制品有限公司中國區銷售總經理吳偉英:“這邊一開始是一個工業區,那現在發展到今天,已經轉了型了,所以,政府就是說希望我們搬離這個地方。”
西斯爾巖棉制品有限公司,是1995年成立的一家生產巖棉保溫材料的企業,由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煙塵,而在東莞未來的規劃中,石龍鎮將被打造成一個生態環保的科技新城,因此,像西斯爾這樣的企業,被列在了搬遷的范圍之內。
吳偉英:“按照石龍鎮人民政府的要求,我們到年底前就要把這塊地返還給他們,所以我們這個月就停產了,然后開始搬遷。”
吳偉英告訴記者,西斯爾公司將整體搬遷到廣州的一個工業園區,從搬遷到再投產,大概需要半年的時間,在廠區記者看到,拆卸裝箱的設備已經堆放在了廠區的路上。
記者:“從你們內心來講,你們愿意搬走嗎?”
吳偉英:“這肯定是不愿意的,我們家在這里,那更加是希望能夠留在這里,所以我們其實要搬走也是很無奈。”
同大多數員工一樣,吳偉英在這里工作了8年,家也安在石龍鎮,現在面臨搬遷,她感到非常無奈,在東莞,像西斯爾這樣的企業,近幾年從石龍鎮陸續搬遷出去的就有60來家。
東莞市石龍鎮委員會書記冼周恩:“好企業,這個產業,如果它有利潤,對當地環境沒什么破壞,我還是不想它走。”
記者:“哪些企業你認為是可以轉移出去的?”
冼周恩:“服裝廠基本上,90%已經轉完了,建材,基本上也轉完了,五金電鍍,這些產業,工藝,塑料制品這方面基本上全轉了。”
冼周恩告訴記者,石龍鎮是東莞市土地資源最少的一個鎮,面積僅13.83平方公里,生產企業有1000多家,目前僅剩下3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同珠三角的其他地方一樣,由于工資、地價、燃料和電力等費用的不斷上漲,原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失去了競爭力,不僅產業附加值很低,而且大量外來人口集聚,對城市可持續發展也帶來很大影響,為了讓有限的土地和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早在10年前石龍鎮就開始了對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實行轉移。
冼周恩:“我們可以說經過三次的產業調整,從80年代初,進行了一個原來以做服裝為主,后來經過90年代、80年代的幾次產業調整,就只剩下幾家了。”
在調查中記者了解到,石龍鎮僅僅只是珠三角產業轉移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乃至整個珠三角,也正在經歷著產業轉移的陣痛,在經過20年多年的高速發展后,一方面土地、資源、能源的緊張,已經使這一區域的企業沒有了發展的空間,而外來的優質企業更無法進入,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近幾年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等等,使得不少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紛紛破產倒閉,僅東莞今年就有300多家企業倒閉或遷離東莞。
其實,珠三角面臨的這場產業大轉移,廣東省政府早在十幾年前就預見到了,1995年,他們提出逐漸將珠三角地區的勞動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業和加工企業,向土地、勞動力充足的珠三角周邊地區和外省轉移,這部分企業90%左右都是注冊資本100萬到300萬元的港資臺資企業,主要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裝、制鞋、塑膠等行業,但大量中小企業集體外遷,會不會打亂珠三角地區已經形成的產業鏈?企業人走樓空,留下的經濟空白如何填補利用?再來看看石龍鎮的變化。
冼周恩:“一個企業轉出去,如果這個空間能夠騰出來,也就說的‘騰籠換鳥’,換了個好鳥回來,我覺得有計劃的調整比沒有計劃的調整要好得多。”
冼周恩告訴記者,按照廣東省政府提出的“騰籠換鳥”的決策,就是把珠三角的低端制造業轉移到粵東、粵西和粵北,騰出空間來,再引進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的高端技術產業,把珠三角重新打造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基地,石龍鎮對全鎮的產業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布局。
冼周恩:“我還是承接國內外的產業轉移到我這兒來。”
記者:“你們是希望什么樣的企業轉移進來?”
冼周恩:“一個是高新技術產業,以我這個產業定位,形成產業鏈的,第二個,服務業,尤其是工業服務業。”
石龍鎮是珠三角地區最早進行產業轉移的鎮,經過幾年的產業轉移和產業調整,現在以電子數碼、食品醫藥為支柱的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寸土寸金”的土地發揮出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僅2007年,石龍鎮就完成了近40個億元的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達到120多億元,創造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生產總值近4億元的經濟奇跡。
記者:“把資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企業轉移出去,將一些優質環保的企業轉移進來,這是珠三角地區普遍實行的騰籠換鳥的做法,而對于一些屬于轉移的范圍可以就地進行改造的企業,石龍鎮的具體做法是,對這些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或者產業轉型,把這些企業打造成優質環保的企業。”
廣東省東莞澤龍線纜有限公司總經理葉熾德:“這個廢氣來到這里就是400多度,燃燒后,溫度達到600多度,把這個熱量送回爐里面,第一次利用,我們把這個耗能減低了30%。”
澤龍線纜公司以生產漆包線為主,是一家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五年前,在石龍鎮政府的要求下,澤龍線纜公司進行了產業轉型和升級,淘汰傳統的產品,生產附加值高的高科技產品,并進行技術改造,將過去排放到空中的有害氣體,轉變成熱能,回收利用,不僅滿足了企業用電的需求,而且還將多余的熱能輸送到工業園區的其它企業,實現了整個園區的循環利用,僅這一項,澤龍線纜公司就增加效益300多萬元,同時,澤龍線纜公司還充分利用樓頂,種植蔬菜,既改善了環境,又可以滿足員工的吃菜需求。
冼周恩:“現在我們要建立五個服務中心,就是石龍跟其他周邊鎮區,形成一個互補,為他們提供一個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商貿服務,交通服務,鄉鎮醫療衛生服務。”
被置換出去的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廣東省的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同步進行,騰籠換鳥,讓珠三角又找到了新的經濟起跳點,不過,那些被置換出去的企業,它們為珠三角騰出了土地和廠方,自己又何去何從?
東莞東坑樂昌產業轉移工業園辦公室主任沈志軍:“現在我們看到這個規劃圖,是我們東坑的產業轉移園,我們現在正在按這個規劃逐步地推進,現在首期已經開發了90%。”
東莞東坑樂昌產業轉移工業園,是三年前韶關樂昌市,主要為承接東莞東坑鎮的產業轉移而規劃建設的,總規劃面積1.35萬畝,現在我們看到,工業園第一期土地已經開發近1000畝,而第一家從深圳搬遷來的企業,泰邦重型機械制造公司已經投產。
泰邦重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曙光:“我們對這個地方就是非常滿意,一個電比較穩定,一個隊伍穩定,現在(工人)基本上都是本地的,運輸各方面條件也是很便利,基本上就沒有什么其它的約束我們的因素了。”
夏曙光告訴記者,企業原來在深圳的廠房十分擁擠,已經沒有發展的空間,電力緊張的時候,一個星期只能開工三天到四天,工人隊伍也不穩定,一到春節,紛紛回家,給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
夏曙光:“產值的影響,每個月應該可以會達到60多萬。”
由于樂昌過去是廣東省的老工業基地,產業工人基礎很好,因此泰邦公司的員工90%來自當地的國有企業,不僅僅穩定了企業的生產,也促使許多外流的產業工人回鄉就業。
泰邦重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機械加工車間工人任偉:“家在這里的話,水電、房租各個方面都很節省,我在深圳做工的話,水電、房租一年要交四五千塊錢的,這樣對于我來講是有好處的。”
記者:“與泰邦重型機械公司不同,圣大公司,更看重的是樂昌豐富的林業資源,這家以木業生產為主的企業,去年底才與樂昌簽訂了產業轉移的協議,現在我們看到,新的廠房已經建立起來。”
圣大集團樂昌圣大木業有限公司付廠長梁亮友:“他們有8萬畝的資源,一畝地,能夠產出次小新材,應該就是3噸,有十來噸材料給我們使用。”
圣大集團公司是從海南轉移過來的企業,廠房再有一個月就可以建成使用,產業轉移工業園辦公室主任沈志軍告訴記者,現在園區已經有5家轉移來的企業,總投資達1.3個億,今年底有4家可以投產。
記者:“政府對轉移來的企業,在政策上給予什么樣的支持?”
沈志軍:“行政事業費收費,屬于地方這一塊,全部是零收費,全部減免,有些服務性的收費,我們是減半,或者是減免,所以基本上來這里投資的,他們花錢比較少的。”
沈志軍告訴記者,凡是轉移進入園區的企業,每噸水費比園區外便宜一半的價錢,同時每度電的附加費全免。
韶關的成本和勞動力優勢很有吸引力,是什么原因阻礙了產業轉移?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