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部分中小企業倒閉源于出口結構調整
生意社8月27日訊 國內上半年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型企業倒閉,左小蕾表示,中小企業倒閉主要不是因為信貸緊縮導致的資金緊張,而是因為國家政策變化后,企業的產品結構卻沒有跟上調整,喪失企業競爭力所致。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分析報告則顯示,在國際經濟形勢增速放緩,國內宏觀調控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下,2008年相當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等困難,全國約十分之一的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在2008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長率接近30%,較去年同比減少15%。全國上半年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型企業倒閉,其中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就超過1萬多家,三分之二的紡織中小企業面臨調整。
財政部財科所的文宗瑜主任認為,倒閉6.7萬家中小企業屬正常。因為從中國過去5到10年的情況來看,每年都有接近5%到10%的中小企業在倒閉,如果我們的中小企業的數量按照140萬算,6.7萬家可能大約就是8.5%的比例。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向世華財訊表示,中小企業倒閉不是因為資金問題,而是出口產業調整的結果。中國過去貿易順差過大,目前出口退稅的變化、勞動力成本的提升、企業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得到委、人民幣升值等一系列大的組合政策的目的,就是要調整出口產業的結構,國內應對這些政策調整的結果有所預期。
左小蕾指出,企業在這些政策調整中出現變化,說明企業前期的成本結構是扭曲的。改革開放三十年,政府給予相關行業的企業以優惠的政策,但是這種人為控制的低成本出口的企業,是非市場化、沒有競爭力的。一系列組合政策出臺后,那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在成本的壓迫下邊際收益大幅降低,生存自然就會受到考驗。
現在對出口產業的調整還處于合理的范圍,左小蕾認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稟賦比較優勢,所以不能像其他發達國家一樣,立刻把勞動密集型企業提升為資本密集型企業。所以中國在此輪調整中需要有自己的指標來衡量是否到位了,而不是在那些喪失了生存能力企業的呼吁下而停止調整。現在就是要把環境污染、能源消耗等作為重要考量指標,讓邊際收益很小而耗能很大的企業退出,如果現在停止結構調整,那么將來問題累計多了以后,受到的傷害會更大,可能倒閉的企業將不止10%或20%。所以對于國家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應理性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