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稍息
即便是在2005年前后堅持人民幣應當升值的大多數學者,目前都已經承認,人民幣放緩升值步伐,已經是形勢所迫
□實習記者 郭靜 本刊記者 倪金節/文
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央行先是增加了一個司長,又傳出消息將減少一個副行長的職位。但在這個習慣于官本位思維的國度,前者引發的關注度卻遠遠超過了后者。
因為,這個司的名字叫匯率司。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央行增設匯率司,意味著匯率政策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工具箱中,將扮演更加重要和復雜的角色。這也使得一直保持單邊上漲態勢的人民幣匯率預期,也愈發得模糊起來。
事實上,這種預期已經受到了市場空前的沖擊。
預期改變
沖擊始于7月中旬。從7月16日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升值趨勢突然放緩,甚至出現反向波動。7月28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跌221個基點,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而從7月31日開始,至8月12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更是創下了十連陰的紀錄。這種走勢,據說甚至在外匯黑市上,都屬于空前。
“匯改以后,我們拿到貨都會立刻轉給下家,一般是上午拿到貨(美元)不過午,下午到貨不過夜,否則十有八九會砸在手里。”一位長期在雅寶路附近的外匯黃牛稱,“但最近一個月大家都沒那么著急了,有些人甚至開始主動屯貨了”。顯然,國內對實際匯率風吹草動最為敏感的外匯黑市,已經開始重新適應風向的轉變。
國際市場的反應同樣迅速。境外離岸市場上,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也在減弱。境外無本金交割(NDF)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出現持續下挫。7月18日,NDF一年期美元兌人民幣報于6.4025元,而8月12日,NDF一年期美元兌人民幣為6.6255元,則暗示人民幣升幅一度降至3.5%。而在4個月前,境外市場對未來一年人民幣升值預期還曾經高達10%左右。
至少對于人民幣升值趨勢中期放緩甚至走弱的預期,國內外的最敏感市場已經不約而同地形成了一致。
市場頂,政策頂?
事實上,中國官方機構也已經做出了微妙的反應。在7月底,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對匯率的表述,是“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并沒有之前反復提及的“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供求的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有學者據此認為,最近人民幣走勢的突變,來自中國政府的干預。
不過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近日表示,人民幣匯率的下降主要還是市場的一種變化,不是政府的干預行為。因為中國出口的下降,所以早在6月份人民幣NDF就已經出現了下降,部分熱錢需要平倉。所以,可以說最近人民幣匯率的下跌,是對人民幣NDF下跌的一種跟進。市場的力量始終會是先行的。”
8月4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發布研究報告稱,最近人民幣升值放緩,甚至出現大幅下跌的反向波動走勢,與中國經濟基本面的重大變動有直接聯系。
“我們認為宏觀經濟情況是人民幣匯率下滑的主要原因,NDF匯率作為一個指標,應該是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一種反映。”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在接受《環球財經》記者采訪時說。
張明認為,有三個因素導致外匯儲備的增速下降,客觀上減緩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首先是貿易順差實際增速下降,其次是資本管制力度的加強遏制了短期國際資本的流入。再者,央行用存款準備金的形式,降低了外匯儲備的增長率,也對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有一定的向下壓力。
但按照張明的推測,也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性,即央行在宏觀調控思路可能轉變的前提下,加大了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力度,即在市場上買入更多的美元,導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上升。
被迫還是主動?
事實上,近期人民幣走弱是市場推動還是政府干預的爭論,實質上也就是在爭論人民幣是在“被動貶值”還是“主動貶值”。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即便是在2005年前后堅持人民幣應當升值的大多數學者,目前都已經承認,人民幣放緩升值步伐,已經是形勢所迫。
目前,國內反對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主要理由,是人民幣升值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出口行業,貿易順差的下降將拖累整體經濟增長,導致就業壓力加大。來自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受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因素的影響,今年上半年,中國實現貿易順差990.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1.8%。
而上半年的匯率走勢,也確實超過了不少出口企業的預想,導致企業應對準備不足。寧波恒大針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建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05年中國進行匯改時,業內預測人民幣將升到與港幣差不多,但目前匯率變動已大大超出預期。”
事實上,從去年起,珠三角、山東半島等一些外貿企業,特別是紡織服裝類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倒閉,或者轉移外出。這一現象的背后,人民幣升值加快使企業利潤壓縮被認為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
著名經濟學家向松祚教授在接受《環球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同意中國的企業需要升級換代、中國需要降低能耗,但是通過升值的辦法來迫使企業實現這些目標,卻不是一個好辦法”。
回調還是轉勢?
盡管對于人民幣中期“緩升值”,市場和學術界基本取得一致,但對于中國長期的匯率政策的爭論,卻反而更趨激烈和分化。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發展戰略處處長高輝清在接受《環球財經》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升值趨勢不會發生逆轉。如果發生逆轉,只有兩個可能:一是中國經濟確實很糟糕;二是中國經濟仍能保持8%~9%的增長速度,同時美元重新走強。但從目前國內經濟運行的情況來看,都未達到這些條件。
此外,部分經濟學者針對人民幣匯率,已提出了匯率超調和幣值高估的風險正在萌發的警告,一旦這類風險出現,將可能導致嚴重的金融危機。目前,國際市場上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盡管有相當程度的回落,但仍處于絕對高位,并推動PPI增速上行導致通脹壓力增大。而人民幣升值無疑是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人民幣下一步是漲是跌,會以什么樣的速度漲跌?市場和政府誰將獲得匯率的主導權?盡管這些問題仍然籠罩在迷霧之中,但有一個推斷則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隨著匯率司的設立,匯率手段已經正式成為與利率、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業務并列的央行貨幣調控工具。而在此前,央行只是在貨幣政策司下面設有匯率政策處。
不過有意思的是,隨著企業強制結匯制度和個人換匯額度的實際取消,許多中國居民和企業與央行一樣,以后都得不斷加強對匯率問題的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