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如何浴火重生?
“中國制造”為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美譽
1979年3月,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曾大膽預言,“盡管從眼前看,中國需要大量進口,這將刺激工業發達國家的出口,但是長遠而言,洪水猛獸般的中國產品出口會成為必然”。那時的中國在經歷了近20年的匱乏后,剛剛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一切都在復蘇、萌芽,包括制造業。那一年,中國制造了3.34億條麻布口袋、8.5億個白熾燈泡、18.6萬輛摩托車、130萬臺電視機。誰也想不到,30年后,預言終成現實。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出口一直持續增長,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最近三年以來,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40%。我國生產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摩托車、復印機、手機以及服裝、鞋類等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均居首位。今年上半年,我國貿易進出口總值創下新高,達到7957.4億美元,同比增長23.4%,貿易順差達614.4億美元。
如今,“中國制造”不僅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風靡全球,在國際上為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的美譽:制造業增加值占中國工業生產總值的78%,從業人員占82%,每年貢獻四成國內生產總值和五成財政收入,外貿出口的80%來源于制造業。在區域結構上,“中國制造”形成了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世界級制造中心,三大區域以不到全國35%的人口和10%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66%的工業產值。另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統計,中國制造業包括能源、化工、建材、紡織、家電、電子等十幾個行業的百余種產品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位。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已逐步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標簽。但是,在世界100個著名品牌中,“中國制造”能在世界上叫得響的品牌卻是鳳毛麟角,而制造業強國美國、日本、德國的知名品牌卻占了世界著名品牌總數的2/3。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僅靠為別人代工就可以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也沒有一個世界制造中心不擁有屬于自己的成批的世界級品牌。然而,中國大部分企業還在為世界級品牌代工,茍安于價格大戰。中國加工貿易的大量利潤流入外國品牌商、銷售商手中。這種“兩頭在外”、“三來一補”的“中國制造”生產模式必然難以經受風浪的考驗。
高成本時代“中國制造”面臨轉型陣痛
30年前,中國制造業借助低成本優勢占得先機,而在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中這種優勢不復存在,而且,似乎在不經意間“中國制造”已經邁入高成本時代。成本上升、匯率變化、政策調整、美國次貸危機和貿易壁壘等因素給中國制造企業帶來沉重壓力。
2007年以來,“中國制造”的各項成本明顯抬高。一是能源和原材料、土地價格、人工等直接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很多地方的地價和房價漲幅過快。今年以來,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連創3年來新高,1-6月份別上漲6.1%、6.6%、8%、8.1%、8.2%和8.8%,7月份漲幅又突破10%,至今漲勢不減。國外媒體稱,以前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建立在似乎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之上。7.5萬家香港制造業把工廠建在珠江三角洲,旨在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近30年時間里,數千萬民工大批涌入珠江三角洲的工廠打工。而現在,珠江三角洲的制造業的人工成本在不斷上升。二是涉及環保、交通運輸等的間接成本上漲十分明顯,特別是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高漲,明顯推高了制造企業的交通運輸成本。
人民幣持續升值和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力度的減弱,于制造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曾經以低廉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的“中國制造”,正在經受著日益沉重的人民幣升值壓力。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超過18%。商務部受國務院委托剛剛完成的調研顯示,人民幣升值幅度已成為中國出口企業的無法承受之重。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出口順差已連續4個月下降。同時,政府降低出口退稅率、上調最低工資、反污染條例開始生效等因素都侵蝕了企業的利潤,使得大量僅僅依靠低成本生存的制造企業因失去價格競爭力而被市場所淘汰。
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多年來,該地區為美國市場輸入低價商品,現在這個地區預計服裝工業成本在2009年上半年將提高8%。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曾獨領風騷多年的珠三角,昔日熱鬧、輝煌的“世界工廠”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不僅珠江三角洲,上海及長江流域的企業都面臨成本上漲的壓力。同時,長三角地區的企業還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局面。
據國外媒體報道,由于中國的制造成本越來越高,在未來三五年內,印度可能取代中國成為全球制造中心。該報道稱,通過對來自歐洲、美洲和亞太地區的340多家全球最大的跨國制造公司的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是西方企業首選的制造業外包地,而印度是IT、財經和客戶服務領域的首選外包地。但與印度等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制造成本越來越高。
中國制造業已經邁入高成本時代,這是無法回避的一道坎,也是遲早要邁過去的。
“中國制造”如何浴火重生
成本危機削弱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但不會阻礙中國成為世界制造中心。
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要求長三角地區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建設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這是國家層面發出的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要求與期待。
另據悉,財政部擬定的事關1500億減稅規模的新增值稅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如無意外,新方案將于2009年1月1日實施。增值稅改革在全國的推廣,將對制造業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尤其是技術密集型企業。這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制造”加快升級與轉型。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