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縣承接制鞋業等產業轉移凸顯優勢
近年來, 隨著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和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實施,雙峰縣的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呈現出了部分加工制造業由沿海向該縣梯度轉移的良好趨勢。通過調查了解及深入探究,作為內陸的雙峰,擁有搶占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歷史發展機遇的有利條件,主要體現有如下五大優勢。
政策調整機遇。2007年7月,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44號公告,將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列為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對中西部地區開展加工貿易限制類產品生產企業不予限制,首次在加工貿易領域實施地域差別政策。44號公告的實施,加上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給東部地區從事紡織、制鞋、塑料制品等行業的加工貿易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據了解廣東東莞市有1000家制鞋企業已經或正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湖南已成為繼江西、廣西之后的第三大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選擇地。
傳統優勢產業基礎。雙峰雖然外向型經濟總量不大,但依托本地資源優勢,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涌現出一批特色產業,如針紡織、制鞋、煙花鞭炮、農機等。近年來,該縣針紡織產業發展迅速,全縣目前已有80多家針織企業,織機近1萬臺,從業人員多達8000余人;先后引進制鞋企業近20家,制鞋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從業人員達4000人,成功引進了興昂國際、恒源等知名制鞋企業,其中興昂國際鞋業有限公司于去年成功落戶雙峰后第一期已達2000人的規模,第二期今年6月開工達到1500人的規模,第三期工程已簽訂意向協議,屆時項目總占地達200余畝,如全部投產可年產出口皮鞋500萬雙,實現年產值1.5億美元,產值與利稅可與雙峰海螺媲美;該縣還大力發展煙花鞭炮這一特色產業,共引進天龍、琥珀、梅峰、天字、光輝、神龍、鴻達等煙花鞭炮企業14家,煙花鞭炮企業完成產值5000多萬元,從業人員近2000人,創利稅4543元/人;全縣各類農機生產、經營企業有近500家,其中農機機電生產企業183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農機機電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產業鏈逐步形成,為承接沿海相關行業的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條件。
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雙峰現有人口93萬,農村勞動力51.28萬人,剩余勞動力22.4萬人。現有勞動力中,70%以上都受過初中以上的教育,這部分人員在素質技能上已實現了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身份轉變,由于鄉土情結、子女上學、老人贍養等因素,都愿意回鄉就業。全縣各類職業學校每年可向社會輸送各類專業技術人才5000多名,這都為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資源保障。
工業園區承接平臺。雙峰縣經濟工業園區及各鄉鎮工業小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備,在優惠政策、產業布局、功能定位、開發進度等方面已進行科學統籌規劃,為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搭建了良好的對接平臺。
良好的發展氛圍。省委、省政府已將承接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推進工業化、實施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省財政設立了扶持加工貿易專項資金,并逐步擴大資金規模。雙峰縣將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列為促進地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招商引資的重要突破口,相繼出臺了發展農機機電、針織產業、煙花鞭炮、制鞋業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工業園區的各項配套政策;廣大進出口企業逐漸認識到開展加工貿易免除進口關稅、降低出口退稅差額損失的政策效益和通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積極功效,社會各界對通過承接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促進經濟發展歷史機遇的共識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