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院校,在矛盾中升級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越來越開放,這與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更是密不可分。高校不僅僅為社會培養人才,還兼顧與科研機構的配合,將理論與市場相結合;同時,高校還是一個國際化的交流平臺,將國際性與民族性進行融合。
隨著北京建設“時裝之都”步伐的加快,“北京將建成具有文化內涵、科技領先、引導時尚的世界時裝之都”這一重大規劃,無疑給行業人士巨大的鼓舞,北京的服裝專業院校又該如何擔任起教育與區域經濟對接的責任,如何正視學校和企業的結合?我們從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元風那里得到深入了解。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服裝專業學生有50%轉行,而與此同時,服裝企業卻在呼吁人才嚴重匱乏。學生設計得不到發揮,作品難以轉換為產品;企業抱怨大學生理論和市場脫節,雙方把矛盾源頭都指向學校,認為學校沒有培養出它們所需要的人才。是千里馬難尋?還是伯樂難遇?
對此劉元風教授這樣說道,“學生需要學校培養也同樣需要企業培養,并不是說學校把人才培養好了,企業就可以直接拿來用。學校培養其基礎性、理論層面的東西,企業培養其能力和從業方面的知識。企業只有在繼續培養畢業生后再有側重的用其所長。同時,學生就業后也應該是抱著繼續學習的態度,從企業最基礎的工作做起,注重企業文化和理念的學習。白領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企業定期吸納應屆畢業生的同時總是先去培養他們,甚至送他們到國外學習,從另一個角度講,企業培養人才的過程更是培養企業感情的過程,員工對企業一旦有了感情才能上升至與企業榮辱與共”。
既然有上述問題的存在,學校自身也需要采取一些相應措施加強校企結合。因為學校里學的是學生未來從事職業的基礎性、理論性的知識和技能,不可能為某個企業的實際需要有針對的學習。“如果學校所在的城市是服裝產業聚集區域,有很多的服裝企業,學生自然接觸企業的機會就會多一些,實習的機會也會多一些,并能有意識的融合所學的專業。如上海、江浙地區的服裝高校,它們的學生比較好一些,而北京沒有那么多服裝企業,但這并不是說我們的教學不好,而是我們的產業氛圍沒那么濃厚。雖然北服也將社會實踐成果有意識的融入教學中,但因為他們沒有企業的體驗,學生的接受程度會受到局限,如果學生去企業做過一段事情或兼過職,他們在聽課時就會明白一些,知道什么是企業所需要的。北服在此與相關的企業設立了一系列的教學實習基地,可以讓學生去實習基地體驗實際的工作,提供一個實際的工作空間。同時提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企業中兼職,在設計課程中要求學生做較為深入的市場調研,得到市場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再返回到學校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強化了設計可學習的實效性”。
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服裝不管在設計上還是在品牌上也都尋求國際化運作,院校理應為社會培養出國際化理念的人才。北服這方面也在努力去做,加強與國際上的相關學校進行多種方式的聯合辦學,如: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美國的FIT、英國的利物浦商學院、英國的城市大學、日本的東京女子大學、韓國的仁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十個國家。與國外相關學校的學科有機結合使我們的教學立足點比較高,力求做到與國際同步。
在教師方面,學校支持教師根據教學和科研需求密切與企業合作,并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成立相關的工作室,如學校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現在已經有九個工作室,藝術設計學院也陸續成立了工作室。工作室的實施促使了教學與市場的結合,例如北服的高級時裝工作室承接的演員、社會名流的服裝設計,都屬于量身定做高級時裝的范疇。鄒游的工作室更多的是為服裝品牌做策劃和為企業開發應季的新產品。一般的來看,教師在工作室做得好,教起課來就有實際的、親身的體驗,學生聽得也比較感興趣。有的學生借此就跟著老師一起做項目,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過程。
劉元風教授強調:“因為服裝學院是以應用型學科為主,需要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以理論去指導實踐。同時北服的學科專業,市場需求總是在不斷變化,時尚性強且流行周期短,教學如果不結合時尚流行和市場,教的很多知識很快就過時,學生自然就不愛接受。加上信息時代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很多信息,老師如果再沒有實踐經驗,如何以才服人?所以只要老師合理的安排時間,在完成一定的教學工作量的同時,還要用很多精力和時間去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以適應時尚和產業的需求,在這一點上,國外教授也是如此。”
從某種意義上看,學校提倡教授參加有影響的社會活動,同時教授本身也應該有一定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的同時也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越來越開放,這與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更是密不可分。高校不僅僅為社會培養人才,還兼顧與科研機構的配合,將理論與市場相結合;同時,高校還是一個國際化的交流平臺,將國際性與民族性進行融合。作為地方性高校,它一定要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院校的升級必將淡化學校和企業的矛盾,同時還會為北京創建“時裝之都“培養出各類與國際化同步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