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企的兩種生存
8月12日下午,隨著飛機逐漸下降,溫州進入記者眼簾:沒有多少高樓,似乎并不很現代,機場候機樓也不豪華。
走進機場,不到1000平方米的行李大廳,四面潔白的墻壁,被宣傳各種當地產品的廣告牌裝扮得五彩繽紛。這一刻,記者感受到溫州制造業的繁華。
然而,這種繁華,如今似乎只是一種表象。很多的溫州企業,正掙扎在生死邊緣。當然,也有一此企業活得很滋潤。
蕭條的工業園區
“成本上升和美元貶值等因素,給溫州民營制造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在溫州四大工業園區之一的龍灣開發區,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幕:開發區內人煙稀少,新安紅路2號的華杉服飾有限公司大門緊閉。當地人告訴記者,這家服裝廠以前在當地算規模大的,有4層樓近萬平方米廠房和2000多工人,其產品以出口為主。
受美元貶值和出口受阻影響,這家企業去年起舉步維艱,不斷裁減員工,到去年底,企業因無法支撐而倒閉。工廠大門旁,還掛著一張溫州龍灣人民法院出具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于支付傅俊峰等286人工資”的執行通知書。
就在距華衫服飾不到500米遠處,另一家名為享美服飾的民營企業也處在半關停狀態。“從今年起,由于國際經濟惡化,企業訂單比往年減少許多。”這家公司的老板說,企業主要是幫外商加工,利潤原本就不高,完全是以量取勝。美元貶值后,有的訂單根本就不敢接。”他說,“明的是虧本生意,還不如不做。”
開心的鞋廠老板
與服裝同在一個大行業的溫州制鞋業的日子并不比服裝加工業好過。龍灣壯元三期工業區聚集了上百家制鞋企業,擁有3000名員工的大自然鞋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該公司擁有自己的品牌,且產品主要內銷,這家公司不僅沒有受到沖擊,同時他們認為這是一次企業發展的機會??偨浝韯⒘菛|說:“改革初期,賣方市場讓先知先覺的溫州人通過貼牌生產賺到了第一桶金??赡苁菓T性作用,多年來,溫州企業依然以貼牌加工為主,缺乏自己的品牌。而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制造業也出現產能過剩。”
劉燎東說,沒有自主品牌和科技含量的企業,在競爭中破產是歷史的規律。據他透露,設在大自然廠房后的一家鞋廠,只有不到400名員工,主要為其他品牌加工,現在已經處在停產狀態;而設在大自然旁邊的另一家鞋廠,老板近來時常跑到大自然公司,表示希望被收購。
溫州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溫州擁有30多萬家民營企業,今年,處在停產或半停產的企業超過了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