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思考:揭開針織內衣市場困局的真相
生意社9月4日訊 一、現象:針織內衣市場陷入迷茫這篇文章來源于紡織資源,請各位網友直接在瀏覽器中直接輸入紡織資源查看。
內衣產業是目前中國服裝業最具有潛力的產業之一。年銷售額在1000億以上,且每年以近20%的速度在增長。
但中國針織內衣又似乎是一個做不大的行業,不管是行業老牌勁旅,還是后來新貴,都普遍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競爭力不足,市場銷售不暢,利潤微薄,制約著市場的整體發展。
價格戰的硝煙在終端彌漫。因為品牌競爭激烈,眾多針織內衣品牌都陷入了價格競爭的泥潭,用價格作為競爭的主要手段。100元左右成為了最常見的價格,特賣活動時,50元以內成為了主流價格,而一些品牌甚至打出了9.9元、10元的價格,降價幅度越來越大,以致于“買1件送12件”的讓人難以想象的促銷發生。
品牌附加值在行業中難以體現。區域性品牌在局部市場表現活躍,與以往知名品牌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局面相比,中小品牌在不斷蠶食大品牌的市場份額。根本原因是:在低價面前,品牌優勢十分無力,大品牌的知名度很難帶來真正的銷售力。
在內衣的營銷過程中,理直氣壯地“加20塊錢發貨(或者更少至5塊)”——看起來很誠懇,但卻顯示出品牌商對自身品牌價值的心虛。
二、辨析:是科技創新力不夠的問題嗎?
針對內衣行業的現狀,業界普遍流行這樣一種觀點:行業科技創新力不夠。
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由于中國針織行業的整體水平低下,國內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科技創新和研發能力不強,設計水平不高,對流行趨勢的預測也比較弱,致使產品同質化比較明顯,出現同樣的款式、同樣的設計、同樣的材料,產品附加值不高。
加快針織企業的產品創新力度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關鍵,針織企業要積極探索試用新原料、新工藝,大力促進面料開發、產品結構優化。
然而,回顧中國的幾個行業發展,內衣行業可謂是中國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之一,幾年來,在“不斷創新”中前行。
1994年,俞兆林推出了新一代保溫材料——導濕保暖復合絨,這種新技術,讓原來以“棉毛衫”為代名詞的不溫不火的針織內衣行業,迅速成為市場的焦點。此后,出現了以多層絮片復合保暖為核心的三層保暖,出現了300多家企業共同競爭的格局。
2001年—2003年,除了北極絨、南極人保暖內衣品牌外,還有帕蘭朵、纖絲鳥、暖倍兒等新生時尚品牌和以高科暖卡、中科暖卡等新生科技品牌組成的多元化品牌,以非絮片類、起絨拉毛技術為代表的單層保暖品牌。
從暖卡引發的“卡”門大戰到拉毛、美體無縫內衣,2005年興起的彩棉熱,2006年的珊瑚絨、大豆纖維;到現在竹炭纖維、大豆纖維、珍珠纖維等,每年都有新的纖維面料出現。
針織內衣行業,在保暖內衣、美體內衣、彩棉內衣的帶動下,每時每刻都在“創新”。甚至可以說,內衣的創新程度、創新頻率,超過服裝領域中的其它任何品類。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