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商業對接世界工廠的途徑
生意社9月5日訊 中國經濟的持續性發展必須依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來實現,同樣,中國企業的持續性發展也要依靠企業轉變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來實現。筆者以經濟領域中10多年來發展快速的兩個代表行業———國內商業和出口貿易目前面臨的轉型需要,來闡述這兩個經濟體需要實現對接與資源共享的觀點。
國內商業和出口貿易面臨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內商業的發展主要以連鎖商業的發展為代表。連鎖商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規模性的高速發展,以中國連鎖業百強企業發展數據為例,至2005年,已連續10年保持了平均同比年增幅近50%的增長。但從2006年開始,以滿足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大眾消費時代的商業業態,如超市、家電、建材裝潢等主力型連鎖商業業態的發展增速趨緩,平均同比年增幅只實現25%的增長,2007年則更低,只增長了21%。而經過了以超市為代表的滿足大眾消費需要的零售革命洗禮,消費者的消費傾向開始轉移,同時隨著“80后”這一消費群體開始逐步主導中國的主流消費,中國連鎖商業發展方式必須進行適時的轉型。統計資料顯示,從2005年開始,以滿足消費提升和個性化、品牌化需求的商業業態,如百貨商店、專業專賣店、特色餐飲店等呈高速增長,而新的購物方式如網上購物則呈爆炸性增長。但對于中國的商業來說,不管是滿足大眾消費時代的商業業態,還是滿足新的消費潮流的業態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缺乏能夠滿足提升消費層級的商品系列。
中國的出口貿易在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目前面臨著人民幣匯率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稅政策的變革、國際貿易摩擦加大等不利因素。在國家平衡進出口貿易大的方針下,需要實行開拓國內市場的轉型。但習慣了長期出口貿易的“世界工廠”明顯地顯露出對中國國內市場的生疏,也就是說,“世界工廠”的資源對接的是國際市場而不是國內市場,從而使得國內商業不能共享“世界工廠”的資源。
缺乏雙贏交易制度的合理對接
是什么原因使得國內商業無法對接“世界工廠”的資源呢?研究發現,是缺乏能夠使雙方共贏的交易制度!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工廠,除了改革開發的政策和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等因素外,很重要的是遵循了國際貿易制度,如各國的商檢制度、信用證制度、保險制度等。對中國的“世界工廠”而言,可能所賺取的利潤是低的,但資金和利益有制度性的保障,因而是安全的。
研究還發現,許多出口加工企業早先都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后來才轉為出口加工為主,原因是,如選擇國內市場尤其是規模大的連鎖商業企業,其交易制度一般是,廠家需要支付“進場費”等通道費用,貨款的結算要高于國際市場期限的賬期、非食品類商品可實行退換貨制等。也就是說,國內貿易交易制度的風險都體現在廠家或供貨商方面,這一交易制度的本質不是雙贏的,且對廠家和供貨商來說是缺乏安全感的。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30年來,對國內市場流通的研究如合理的交易制度、市場流通秩序等方面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是缺失的,從宏觀層面來說,國內流通的制度建設落后于國內貿易的發展,對不同性質的企業和市場經營形態實行不平等的管理方式和稅收政策,銀行和保險公司等社會的金融信用系統,沒有能主動地為國內市場流通提供好的服務工具;從行業面來說,更多的加工企業放棄了國內市場,轉向了出口加工,從而加劇了中國進出口貿易的不平衡,并使得國內各項資源更多地服務于國際市場;從企業層面來說,非雙贏的國內市場的交易制度將可能導致國內商業企業放棄自主經營的經營方式、放棄以銷售毛利為主導支撐的盈利模式,轉向“物業管理”的“食利模式”,而失去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和競爭力,更危險的是會誘導少數企業走“類金融”的發展道路,從而產生經濟發展領域的不安定因素。
對接“世界工廠”資源的途徑
中國的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方式的轉型必須加快進入實證研究和實踐實施階段。對國內商業特別是連鎖商業來說,主動對接“世界工廠”的資源是優化商品結構、提升消費水平、拉動內需的現實途徑。中國超市聯合采購交易聯席會議在2008年4月組織了52家會員企業進行了“連鎖超市對接世界工廠資源商務考察”活動,對廣東東莞、深圳兩地5個世界級出口加工產業集群地做了考察,商家和廠家共同認為將以出口貿易為主的“世界工廠”資源投放于國內市場的現實性是存在的,且市場空間巨大。其實現的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連鎖商業的姿態和公平交易制度的建立
連鎖商業是國內商業中現代商業的代表,當中國的“世界工廠”已經生產出并大量供應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任何一個零售業態銷售的商品時,國內連鎖商業更要擔當起把這些商品資源投放于國內市場的流通職責,實現國內市場商品的升級和拉動內需。連鎖商業在主動對接“世界工廠”資源的時候其經營理念和合作方式的轉變十分重要,從大眾消費時代進入個性化消費時代的中國連鎖商業,目前正進行著十分痛苦的商業業態、經營方式和盈利模式的轉型,在公平交易制度方面,連鎖商業的姿態更為重要。在廣東考察期間,考察團主動向廠家宣布了合作的“三不政策”,即對提升國內商業商品結構的出口轉內銷商品采取“不收取進場費”、“不拖欠貨款,實行現金支付”、“買斷商品不實行退貨和換貨”,這“三不政策”大受廠家的歡迎,為打消外貿企業與內貿企業之間的心理障礙,突破雙方之間的交易制度障礙,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