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貸款公司或成溫州鞋企走出困境的開始
4200多萬戶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其整和卻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這些企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寒冬”,好在它們本來就不是“溫室里的花朵”。度過此刻的“陣痛”,或能看到更長遠的發展希望。“疾風知勁草”,及早掌握御寒能力,才能逆境生存。 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連續降低、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2008成了國內中小企業“最困難的一年”。但所謂“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過多強調外在原因并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7月初,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溫州調研時對當地企業家說“堅持就是勝利”,此中意味深長。
“倒閉”知多少
從7月起,周德文就成了溫州最忙的人,在溫州、寧波、上海、北京之間穿梭,成了他生活的常態。這位自稱“來自草根”的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感嘆“壓力很大”。一切緣自3月28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播出的那期節目。
這期名為《溫州制造,面臨危機?》的節目播出后,溫州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自80年代起一路高歌猛進的溫州民企,面對今年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第一個感受到了陣陣寒意。不久,有關溫州企業出現“倒閉潮”的報道和討論頻頻見諸各媒體顯著位置,不僅溫州,全國都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引起了中央高層的注意。
“我不同意溫州企業出現‘倒閉潮’的論斷,”周德文邊說邊從皮箱中拿出厚厚一疊資料,“根據我的調查統計,溫州30多萬家中小企業,20%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但這和‘倒閉’是兩個概念,‘倒閉’是法律意義上的破產,‘停工’、‘半停工’是減緩生產,有時是一種戰略。”他認為,是部分媒體的夸大其辭渲染了問題的嚴重性。在最初中央電視臺的報道中,周德文也沒有用“倒閉潮”的說法。
但他承認溫州中小企業已經出現危機。據鞋革行業提供的數據,2008年一季度,溫州2600多家鞋革企業中,倒閉企業13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0家。一些鞋企將廠子遷到四川、福建甚至東南亞和俄羅斯,還有一些將資本投入股市、樓市或礦場,退出了制鞋業,不少人質疑曾經“以商帶工”的“溫州模式”已經蛻變成了“資本游擊隊”,一些小企業則直接關停。
4月,由溫州市經貿委出面,主持了“2008年第一季度行業發展情況調研”,調研的重點就是各行業一季度企業倒閉情況。在長達一個月的調研后,溫州市經貿委稱,溫州企業20%倒閉的說法并不屬實,以各重點鄉鎮為單位,倒閉企業占企業總數的比例,最高的有12%,最低的是5%。
為什么溫州經貿委統計的數據與之前盛傳的說法差距如此之大?周德文解釋說,溫州有99%的企業是中小企業,規模小,則機制靈活,生產經營遇到困難時暫時停產“觀望”是正常的。一位溫州服裝行業內人士也說,服裝企業的三分之二以上訂單都在下半年,每年上半年淡季時,都會有很多小企業停工。
有報告稱,溫州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4年,而國際上中小企業的壽命也普遍為3至5年。“不要聽到20%就嚇倒了,企業優勝劣汰是正常的。”周德文形容溫州民企是“野生”的,所以生命力頑強。之后,社科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陳乃醒也在采訪中表示,中小企業5%的淘汰率是正常的。
治標還是治本
其實溫州經濟在幾年前就出現了下滑的苗頭,“2000年是一個拐點。”周德文回憶說。到2006年,溫州GDP增速已經低于長三角地區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首次低于全國平均增速,跌至199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溫州中小企業的困境并不能完全歸因于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美國次貸引起的全球經濟下滑,溫州經濟本身的一些痼疾開始暴露出來。
溫州屬于典型的區域性“塊狀經濟”,在一定區域內,集中生產同類產品或系列產品,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這雖然給溫州帶來了“中國皮都”、“中國鎖都”、“中國電器城”等美譽,但產品趨同、經營模式趨同,依靠壓低成本打價格戰也就在所難免。而且多是勞動密集型輕工產業,利潤率薄,科技含量低。據統計,溫州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5%~8%,像一些眼鏡廠,一副眼鏡賣十幾塊錢,利潤僅為幾角甚至幾分。今年能源、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上漲,首當其沖的就是這些小企業。
另一方面,政府“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使得中小企業生存環境處于劣勢。在今年銀根抽緊的形勢下,融資困難更是成為壓死很多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雖然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的具體放貸對象并不強制,但從上半年各商業銀行放貸情況來看,小企業信貸增速明顯低于其他類信貸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