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業面臨困境與前景
一、紡織業困境中“求生”中國正揮別“世界工廠”
生意社9月5日訊 自2007年底開始,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加快和國內CPI高企,以及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給企業帶來的用工成本增加,中國的制造企業正在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困境。據上海美國商會編纂的一份公司調查顯示,中國大陸的競爭優勢正在削弱,主要是受成本上升影響。在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命題:昔日所謂的勞動力比較優勢正在漸趨喪失。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中國新的競爭優勢在哪里?
紡織業:困境中“求生”
歷年的廣交會都被看作是進出口貿易的一個晴雨表。然而剛剛結束的第103屆廣交會,卻被媒體稱為“沒落的”廣交會。報道說,今年廣交會最遭重挫的是紡織服裝展區。來自南美洲智利的商人馬克每年都要向中國進口大量的衣服、鞋帽等生活用品,不過現在他的采購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中國了,因為越南、孟加拉等國家的東西似乎更便宜。中國的服裝價格要像以前那樣便宜,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出口形勢
“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出口形勢空前嚴峻!”剛從廣交會上歸來的山東濱州亞光毛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付慶民對紡織業的前景十分擔憂。他說:“一些國外客戶開始將采購地轉向孟加拉國、印度、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周邊國家。如果我國相關政策繼續從緊,國內將有部分紡織企業陷入虧損甚至倒閉。”
亞光毛巾公司90%以上的產品出口海外,出口毛巾量2007年居全國第一位。作為我國毛巾出口第一大龍頭企業,亞光毛巾公司的處境真實反映了中國紡織企業當前所面臨的生存困境。
一位意大利采購商在一家紡織企業設在廣交會的展位前選購服裝。
中國紡織品的吸引力在降低
長期以來頗具價格競爭優勢的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在這次廣交會上并沒有重現以往的光彩,國外客戶對中國產品多了幾分挑剔。早在春節過后傳統的訂貨期,亞光毛巾公司就遇到提價受阻的情況。
據亞光毛巾公司副總經理劉書斌介紹,盡管亞光產品質量上乘,但當受人民幣匯率、出口政策等因素影響,企業成本大大上升。在廣交會之前,因公司提出漲價4%,使得澳大利亞三家原長期合作商拂袖而去。而去年這三家合作商的銷售額占公司在澳大利亞市場的40%。劉書斌說:“在毛巾出口企業中,如果亞光提出漲價要求被拒絕,其他企業漲價的難度更大。”
付慶民從廣交會上帶回的信息是,盡管出口產品漲價面臨很大阻力,但國外客戶在仔細權衡比較下,最終還是稍微提高了一些訂單的進貨價格。促使國外客戶認可小幅漲價的因素很多,但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影響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去年,亞光公司營銷收入23億元,比上年增長六億元;但利潤只有1。6億元,比上一年減少1000萬元。這還是一家行業龍頭企業的經營狀況,處于產品低端的同類企業的生存狀況可想而知。
付慶民認為,外國客戶之所以暫時難以割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還有一個更大原因是周邊國家產業配套差,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在短期內尚難以取代中國中高端紡織服裝產品。目前,周邊國家紡織業水平與中國還有差距。但是,目前低端產品向這些國家轉移明顯。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