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升跨國鞋業巨頭“移情別戀”?
或許有一天,我們所熟知的跨國巨頭悄然將生產線從中國徹底撤離,而到印度、越南、泰國等地落戶,我們并不會覺得奇怪,因為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在他們的眼中正逐漸遠去
諸多外企被傳“轉移”
從今年入夏開始,王先生感到自己忽然變得清閑起來,工廠不用加班,開會也不必再關掉手機,因為打進來的電話比以往少了很多。但這看似安逸的日子卻讓王先生開始提心吊膽了。“生意不好做了。”王先生說,“因為我們報價比去年高了,今年的活兒就越來越少。”
王先生是一家制鞋工廠的負責人。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工廠雖然沒有什么名氣,卻生產世界名牌,因為他們是某知名運動品牌的代工工廠。正是這個原因,王先生從來不曾為訂單發過愁,更不必擔心產品的銷路問題。他要做的,無非是按照客戶的技術要求,讓客戶的產品在自己工廠的流水線上完美成型,并被客戶配送到各個門店。
但自去年以來,各項費用包括員工的工資支出較以往相比都有大幅度地增加,王先生工廠接活兒時的報價也隨之增長。而接下來王先生便發現,手中的訂單開始變少了。平時對單子催得很急的客戶,也變得神秘起來,不再有大把的訂單給他。通過了解王先生得知,客戶的單子至少一半“飛”到了印度。“印度那邊的報價比我們低。”王先生無奈地說,“沒了單子,以后工廠和工人的生計都是個問題。”
當然,王先生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或許有一天,我們所熟知的跨國巨頭悄然將生產線徹底從中國撤離,而到印度、越南、泰國等地落戶,我們并不會覺得奇怪,因為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在他們的眼中正逐漸遠去。
今年3月,美國的《芝加哥論壇報》報道,在上海美國商會對66家外資公司就“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所做的一項調查中,50%的公司認為,中國正在喪失其相對于其它低成本國家的競爭力優勢。這項調查似乎暗示,中國正從“低成本國家”的序列中退出,也就是說,從成本上來說,投資中國很可能不如投資印度、越南等國家劃算。因此,轉移似乎成了這些巨頭們惟一能做的決策。今年年初以來,不少反應敏銳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陸陸續續地撤離動作,他們或將業務轉移回本國,或將業務向印度、越南、泰國等地搬遷。與此同時,Clacks、K-Swiss、Bakers等國際鞋業巨頭也紛紛增設在越南、印尼的生產線。
而一向以嚴謹、理性著稱的德國企業,顯然也無法冷靜地看待中國制造市場的成本變遷,開始了“勝利大逃亡”。據《每日鏡報周日版》報道,在中國的大約1600家的德國公司,有1/5正打算退出中國市場。
諱莫如深回應不一
今年8月,有媒體報道,國際運動品牌大鱷阿迪達斯和耐克也準備從中國“出走”,到東南亞等國家“另謀出路”。據法國一家報紙披露,阿迪達斯總裁海納曾明確表示:因為目前中國員工的工資要求不斷提高,生產成本增加,公司打算今后將減少在華生產比例。另有媒體也接連曝出鞋業巨頭耐克要求中國一些制鞋企業將生產基地遷往印度的消息。
但有關“出走”的傳聞隨即被阿迪達斯否定。“阿迪達斯沒有將工廠撤離中國的計劃。”日前,阿迪達斯相關負責人在給記者發來的官方聲明中表示,中國將會繼續作為阿迪達斯最重要的生產地。“在中國的工廠我們沒有計劃撤離,一家都不會撤,反而我們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增加在中國的產品生產數量。”
據介紹,阿迪達斯在中國有264家工廠,工作人員30萬人,50%的產品在中國制造。面對中國正在不斷上升的成本壓力,阿迪達斯的目光不得不一次次轉向東南亞國家。“由于阿迪達斯在全球業務的快速增長,我們需要在世界各地尋求新的供應商以保證產品的生產供應。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會向越南、柬埔寨、東歐一些國家尋找新的生產廠家。”阿迪達斯負責人稱,“也許以后,基于阿迪達斯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高速發展,中國制造的百分比會下降,但這并不是絕對數值上的下降,阿迪達斯中國制造數量仍然會保持一個很高的水平。”
而為阿迪達斯代工的萬邦鞋業公司協理郭煒文在與記者的通話中,也證實了阿迪達斯方面的態度,“目前沒有任何變化,阿迪達斯在越南、印尼等國家一直都有生產基地,這是公司生產規模的需要,根本不存在生產線轉移的問題。”
但郭煒文也在談話中透露出,萬邦鞋業原來坐落在廣州,但因近兩年人員工資以及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在2006年從廣州“遷移”到位置偏遠、經濟落后的粵北山區清遠。而在1年前,公司又因成本等原因,在印度建立了新廠。“印度那邊因為剛剛起步,目前的生產量是每月30萬雙,清遠這邊生產量比較大,大概每月120萬雙。”郭煒文說。
相對于阿迪達斯的公開表態,另一鞋業巨頭耐克卻對“轉移”的話題諱莫如深。在接到記者的采訪函后,耐克方面直言相告:任何關于“成本及發展”方面的問題,公司目前都不便回答。
記者聯系了多家跨國公司,對于遷移生產基地的傳聞,這些公司大都采取回避或模棱兩可的態度,這不由得使公眾對于此間的傳言甚感迷惑。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