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人民幣不存在大規模貶值風險
2008年7月16日美元兌人民幣觸及6.8048的低點后,形勢似乎發生了變化,美元兌人民幣一路升值到6.8808左右。我們認為,人民幣并不存在大規模的貶值風險,在今后的很長時間人民幣匯率將苦練“蹦床”內功,上下波動的頻度、幅度將成為新的焦點。
首先,我們認為8月上半月人民幣兌美元一度貶值的原因是綜合性的:同期美元走強,而從國內來看,一方面由于國際油價回落,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減輕,因此以大幅升值抑制通脹似無必要。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擔憂通貨膨脹的同時,也開始關注經濟下滑的風險。在通脹前景不明,信貸控制與高利率難以放松的前提下,保持貿易收支的穩定將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加之人民幣上半年已升值了6.4%,下半年的升值放緩也在情理之中。
同時,鑒于近期外匯管理、信貸管制等政策的變化,我們判斷目前人民幣匯率的調整更多是一種主動性行為。而無論從國內因素還是國際環境來看,人民幣均不存在大規模的貶值風險。
從國內看,在提高出口退稅政策、信貸額度增加后,我國的出口企業有望保持投資、生產的穩定性,維持一定的國際競爭力,這會對貿易順差穩定起到積極影響。由于對出口受結匯管理更細致、通貨膨脹可控,對境內居民而言,不存在大量購匯需求,也不會形成、蔓延美元對人民幣的“貨幣替代”效應。此外我國金融機構相對健康,外債規模較小,在2008年3月約3926億美元,為2007年GDP的10.5%左右。而國際儲備高達1.68萬億美元,約為3月外債余額的4倍多。
從國際來看,雖然越南等新興市場國家出現了一定的金融動蕩,但考慮到目前主要亞洲國家大多積累了一定國際儲備,東亞國家也加強了貨幣合作,因“羊群效應”產生的經濟區域內資本大量流出的系統性風險并不顯著。
與人民幣匯率的短期波動相比,我們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外匯管理條例的修訂,在北京、上海進行的本外幣兌換業務的試點這類影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制度性因素。我們認為主要體現如下特點:第一,參與外匯交易主體的多樣化,如非金融機構可以為個人提供結售匯業務,這將提高大型外貿企業的外匯使用效率,也拓寬了國內居民購匯渠道,有助于活躍國內的外匯市場;第二,企業持有外匯的自主化,其可自由保有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外匯收入,以此可以減少我國外匯占款增多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并提高貨幣政策的主動性;第三,加強了對資金流動的跨境監管,如強調交易單證的真實性、外匯收支的一致性,加強對資本項目外匯及結匯資金的管理,應當按照有關主管部門及外匯管理機關批準的用途使用,外匯管理機關有權對資本項目外匯及結匯資金使用和賬戶變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第四,對可能的危機進行未雨綢繆的管理,如規定國際收支出現或者可能出現嚴重失衡,以及國民經濟出現或者可能出現嚴重危機時,國家可以對國際收支采取必要的保障、控制等措施。
我們認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新變化將更多地為本國經濟穩定增長服務,既體現了抑制熱錢的目的,也為人民幣雙邊波動保護外貿行業創造了一定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