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門之都”玉環縣優化產業振興經濟
由于地理、歷史和政策等原因,玉環縣“五十年代是海防前線、六十年代是文革火線、七十年代是建設三線”。國家沒有投資,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直到1978年,玉環仍然維持“一農二漁三鹽”的傳統經濟格局,經濟基礎十分薄弱。
改革開放號角的吹響,讓這個陸地面積(含島嶼面積)只有378平方公里的海島小縣,3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玉環已獲得“中國文旦之鄉”、“中國閥門之都”、“中國五金建材(閥門)出口基地”、“中國水龍頭生產基地”等9塊國字號招牌,并成長起了汽摩配、閥門水暖、金屬制品、家具、眼鏡配件和醫藥包裝等六大支柱行業。其中,閥門、炊具、工業縫紉機國內外市場份額已占到全國同類產品的50%以上。
近幾年,玉環還憑借“自強不息,海納百川,勇立潮頭”的玉環精神,崛起成為浙江的經濟強縣,全國13個海島縣的排頭兵。同時,8度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
是什么讓一個并無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并不好的海島小縣,創造了如此驕人的業績,四個字——工業立縣。為了改變玉環長期以農為主的經濟格局,玉環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在堅持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加快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步伐。
1978年,玉環縣第一、二、三產業比例為45.2%、26.3%和28.5%,其中工業比重僅為20.4%。1988年,二產比例大幅上升,達到52.5%,而一、三產比例為27.5%、20.0%。1998年,玉環縣三產比例有所“反彈”,上升至25.1%,一、二產為23.9%、51.0%。到了2007年,一產比例已大幅“縮水“,僅為6.3%,二、三產則穩步上升,達到66.0%、27.6%,其中工業比重占至61.0%。
與1978年相比,30年間玉環縣第一產業比重下降38.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39.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表明玉環縣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