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貸款公司試點 未能觸及浙江服企痛處
在中小企業普遍遭遇融資難的困境下,浙江省決定將民間借貸合法化,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啟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所謂小額貸款公司,是指在本省境內依法設立的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內資有限責任公司或內資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國內首次由省份公開提出試點民間金融合法化。
截至記者發稿時,溫州服裝商會向記者證實,在溫州等地已有小額貸款公司拿到牌照,預計10月份開始營業。人們最為關心的是,小額貸款公司是否會給去年以來一直處于“寒冬”中的中小服企帶來一線希望?
行業:主要問題不在資金
根據規定,小額貸款公司的注冊資金上限是2億元。專家認為,小額貸款公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企業資金緊張問題,但作為民間資本集聚的一種形式,小額貸款公司的資金量有限。
“能從中受益的企業范圍不會太廣。”浙江省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韓禮成說。由于投資小額貸款公司的企業都屬于當地具有影響力的實力型企業,老板對本地企業的狀況掌握得非常清楚。“相當一部分非常需要資金但基礎薄弱的企業,由于風險比較大,小額貸款公司顯然不會輕易將資金貸給他們。”
實際上,“目前浙江服裝企業面臨的最大、最主要的問題不是資金問題,而是由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引起的生產成本上漲。”韓禮成堅持認為,目前浙江服企最大的壓力來自成本。“尤其是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給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2007年浙江省服裝行業工人工資是平均每人每年18000元,另外加上每人每年5400元的社會保險,對于一個利潤水平不高的服企來說,根本“承受不了”。雖然資金短缺,但是企業不可能去貸款來支付工人工資,那只有虧本一條路。
寧波服裝行業協會秘書長張曉峰同樣認為,對于浙江服裝企業來說,小額貸款公司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表示,一個新生事物的誕生總是有多方利益的介入,目前還很難說小額貸款公司對中小服裝企業到底會起到多大的效果,這要看多方利益博弈的結果。
近期,浙江省決定今年將財政撥款6500萬元,用于“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風險補償”,其中省級財政按照新增貸款的2.5‰貼息給擔保機構,地方財政也配套等量資金。“政府是希望通過政策的出臺來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困境。”張曉峰說,“但從行業角度來講,要理性對待,期望值不能過高,不是所有的中小服企都能從中受益。”
企業:“靜觀”與“闖關”
盡管關于試點成立小額貸款公司的決定已經下發近兩個月,但溫州多數中小服企對此卻并不是非常清楚。溫州作為此次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重點區域,一共分配到了16個名額。
溫州市服裝商會會長助理陳琦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目前情況還不明朗的情況下,多數企業選擇靜觀其變,等待后續政策的出臺。寧波的紡織服裝企業對小額貸款公司的態度也都保持著幾分含糊和小心翼翼。
麻先生是溫州一家服裝貼牌企業的老板,盡管他的企業迫切需要周轉資金來投入生產,但因為“小額貸款利率過高”問題,他對小額貸款“興趣并不大”。相比較于“地下錢莊”,小額貸款的利率僅僅低0.02—0.03個百分點。麻先生認為,小額貸款可能在短期內對企業發展有利,但后期的風險很大,擔心飲鴆止渴情況的發生。麻先生說,錢借了,是要還的。所有的放貸機構都像銀行一樣:從來都是在晴天的時候借給企業雨傘,不會在下雨天的時候借,因為它本身是一個盈利機構,小額貸款公司也一樣。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面對新政策的出臺,一些企業并不知道該如何去利用,想法和做法過于簡單。“這就需要政府正確引導企業,企業理性接受,評估機構對企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張曉峰建議,尤其是企業一定要綜合考慮產業和自身發展狀況,來決定是否應該“拿”這些錢。
位于溫州永嘉縣的溫州康亨服裝公司參與發起了小額貸款公司的籌建。該公司董事長康孝祥告訴記者,永嘉的小額貸款公司名額只有一個,大家都想拿到這個項目,所以競爭非常激烈。幸運的是,康亨公司和其他9家企業成立的小額貸款公司層層闖關,目前已經報請浙江省批準。在組建的小額貸款公司中,康亨公司占了9%的股份,也是10家企業中唯一一家服裝企業。
新小額貸款公司的注冊資金是1億元,但康孝祥覺得有點少。按照規定,小額貸款公司不能像銀行那樣,吸收存款,僅憑企業的自有資金畢竟是有限的。為辦好項目,康孝祥專門聘請了具有金融工作背景的職業經理人來專事負責。在對風險的評估上,康孝祥表示,他是把公司多余的錢拿出來,即使以后出現危機,也不會對公司的經營造成影響。“我沒有打算以后從中賺多少錢,只是試試看。”康孝祥說,“如果有一天發展好了,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什么的,作為原始股東,利益應該非常大。”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什么眾多企業熱衷于牌照的爭奪。
與康亨服裝公司不同,溫州仕本服飾公司對參與小額貸款公司的籌建工作則抱著謹慎、旁觀的心態,“如果搞得好,以后有機會還可以爭取。”在該公司老總周愛成看來,這是一種最穩妥的做法。
據陳琦翔透露,溫州有些服裝企業甚至放棄公司經營,關門停產、轉手企業,騰出資金找人合作,組建小額貸款公司。
專家:政策不是救命稻草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絕對不能單純依靠某項政策,把政策視為救命稻草,這樣就像吸食鴉片一樣,越吸越有癮,越吸越有依賴性,最后結果可想而知。
張曉峰舉例說,前幾年,企業發展遇到了土地瓶頸,于是政府興建了大批的工業園區、開發區,提供給企業,最后雖然解決了土地緊缺問題,但還是死了一大批企業。因為企業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也有其自然正常死亡。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當時,企業把外貿公司、銀行拖垮的情況時有發生。“我們一定要警醒,有的企業不光是資金鏈問題,企業的內部管理、產品質量、研發等等都有可能是它的矛盾所在。如果試圖用一個政策來挽救困境中的中小企業,似乎有點勉強。”
政策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它就是良藥;用不好,它就是“鴉片”,緩解了一時之痛,卻形成惡性循環,給產業、企業帶來的傷害都是致命的。行業、企業都要理性看待政府出臺的政策,想辦法用好。張曉峰建議,不要把政策視為救命稻草,企業要提高自身免疫力,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治病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