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小型服裝企業錢荒探源
生意社9月9日訊 今年以來的各種宏觀政策因素造成紡服行業困境空前,更有國際輿論稱中國紡織服裝面臨著歷史上最大的產業結構升級挑戰。受行業走勢影響,“錢荒”來襲,進一步加劇紡服企業的生存困境。
實際上,“融資難”一直是服裝企業難以揮散的陰影。多年前就有河南省服裝協會相關負責人直言,河南服裝業之所以無法做大做強,原因在于99%的中小企業得不到銀行信貸支持。
融資瓶頸是服裝企業最大的生存威脅,持類似觀點的人并不少。當社會各界的矛頭直指我國金融體制缺位,7月起,一系列旨在支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財稅、金融等利好政策,相繼由強烈訴求變成了現實,各種力量迅速集結到為中小企業排憂解難的思考與行動中。
然而,中小服裝企業的資金困局,能否因此出現轉機?
直面困境
2008年,由于諸多不利因素疊加的影響,不管是議價能力較弱的中小型企業還是資產規模過億的大型企業,資金鏈緊繃已成普遍現象。
“我現在恐怕很難將全部心思放在展會上。”8月28日,正值大連紡織服裝博覽會期間,大連一家出口型服裝企業的趙老板聲稱。對他來說,目前,企業生存是第一位。“融資難題已經困擾了我們很久。當前沿海中小企業的出逃、倒閉令我們心跳加速,這輪企業倒閉沖擊波,我們還不知能不能躲過。”他憂心忡忡。
可以說,趙老板的擔憂頗有代表性。“當前我們的資金缺口十分嚴重,資金鏈斷裂的危險也在加大。”福建石獅飛達紡織有限公司經理張樂說,“公司的大客戶主要是廣東、浙江的外貿服裝出口企業,服裝企業不敢接國外訂單,我們也是不能開工。”
這僅是產業集聚重地中小企業生存狀況的剪影。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人民幣升值、人力成本上升、能源供應日趨緊張等等,對產業集中度較高的中小企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資金鏈的斷裂,讓企業感受到生死一線的恐懼。
“去年我們從銀行申請短期貸款還比較容易,100萬元以內往往都能獲批,但今年申請100萬元,最多能貸出30萬元,這還是針對信譽比較好的企業,大多數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貸到款。”一家規模中等的服裝企業老板陳先生告訴記者,為了解決資金緊缺的難題,他們現在只好走民間借貸這條路。
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使中小企業面臨著痛苦的抉擇,要么面對資金鏈斷裂,坐以待斃;要么不得不背負高價融資成本來維持經營。
然而,資金鏈危機還在擴散,沒有止步于中小服裝企業。繼飛躍因銀行意外抽貸、停貸及民間債權人起訴提出破產后,坊間近日正在盛傳服裝企業ITAT的三個負面消息:上市遇挫、緊急裁員、資金鏈緊張。ITAT曾因刷新傳統商業模式創造品牌崛起神話,如今卻因擴張過快陷入資金困局。
“不可否認,今年紡織服裝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一定困難。但是,面對經濟形勢波動、政策調控敏感的行業,銀行也只能亮紅燈。”一位經濟專家表示。
爭議新政
一份針對國內53個城市、105家私營中小企業的調研報告近日顯示,隨著宏觀調控下的信貸政策收緊,高達77%的中小企業表示在銀行借貸上遇到困難。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