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服裝在俄羅斯有市場
日前,記者從東寧口岸一些回國人員處了解到,幼童服裝目前在俄很缺乏,具有很大的出口潛力。
在俄經營服裝多年的鄧先生告訴記者,所謂的幼童服裝,只指年齡段在0-3歲之間兒童的服裝。這一年齡段的服裝雖然尺寸偏小,但在做工上絲毫不比其他年齡段的兒童服裝少,有的甚至比其他年齡段的兒童服裝、甚至成人服裝還繁瑣。而目前俄市場這種兒童服裝的銷售價格基本都不超過100元人民幣,個別檔次較高的雖然銷售價格能高些,但銷售的數量卻很少。由于價格低,做工繁瑣,導致廠家很少有愿意生產這種低年齡段的兒童服裝,導致俄市場這種服裝的品種單一,無法給顧客提供充分的選擇余地,直接制約該種童裝市場在俄的繼續拓展。
同樣在俄經營童裝的劉先生則告訴記者,由于受幼童服裝銷售價格無法頂的過高的限制。不但廠家利潤空間不大,經銷商的利潤也很低。零售商的利潤率還能保持在20%左右,批發商的最高利潤也就10%,有時還要低。雖然這樣,這塊市場目前在俄基本屬于空白狀態。如果將它做大做強,經濟效益還是很可觀的。他準備籌集一部分資金,繞開哈市服裝批發商,直接與廠家合作。將哈市批發商分割的利潤拿出一部分轉移到廠家的身上,也就是提高幼童服裝原來的出廠價格,以調動廠家的積極性。但抬價的前提條件是廠家必須增加產品的種類,保證在不超過一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內推出一批新品上市。所有這些在合同中必須清楚地寫明,廠家一旦不能兌現,將受到相應的經濟制裁。
劉先生笑著對記者說,別人進貨都壓價,而自己則主動提高價格,很多同行不理解。但自己認為只有廠家能夠賺到錢,自己才能賺到錢,如果一味地壓低產品的出廠價格,廠家的利潤得不到保證,生產沒有積極性,就不可能提供讓自己、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甚至會因無錢可賺而放棄生產,那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自己貨源的枯竭。自己主動加價,從表面上看自己少賺,但產品的款式以及更新換代的速度都有了充分的保證,產品自然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市場會逐漸擴大。自己所獲取的效益將遠遠超出給廠家加的那點錢,最后的贏家是自己而不是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