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會不會放松?
當前,經濟增長率還在合理區間之上。
央行目前不大可能將貨幣政策重點完全轉向“保增長”,也不大可能全面松動貨幣信貸。
通脹壓力不容低估
“從緊”的提法在官方表態中消失,以前每月一調的存款準備金率已有兩月沒調,對“三農”、中小企業等領域的信貸也有所增加——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會不會放松?
正當市場在蛛絲馬跡中揣摩未來貨幣政策取向時,9月1日,央行在其網站上掛出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央行表示:“當前需要保持必要的總量調控力度。”
“考慮到通脹形勢,現在確實不能‘松貨幣’”,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潘向東坦言,CPI(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雖然從5月份起連續4個月回落,8月份僅為4.9%,但未來物價上漲壓力依然不輕,反通脹還不能松勁;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8月份達到10.1%,超出市場預期,創下了12年來的最高水平。“時下,我國總需求增長保持穩定,消費品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企業首先會通過內部消化的方式來承受PPI上揚的壓力,也就是說,PPI不會很快傳導到CPI,但PPI居高不下畢竟增加了通脹壓力。”
“從中長期看,通脹壓力也不容低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說,長期以來利用低資源價格、低勞動力價格和低環保成本等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而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隨著土地、勞動力、資金、能源、資源等價格的理順,以及環保成本的上升,通脹壓力很可能如影隨形,出現長期化傾向。
因此,保持必要的總量調控力度,有利于為反通脹提供偏緊的總需求約束環境,有利于形成穩定的預期,防止輸入型、成本推動型通脹演變為需求拉動型的全面通脹。
另一方面,央行制定貨幣政策必須平衡好“保增長”與“抑通脹”的關系。“我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即合理增長區間為9%—10%。如今,經濟增長雖然高位回落,但二季度仍然同比增長10.1%,還在合理區間之上。當經濟增長正朝著合理區間邁進時,央行是不大可能將貨幣政策重點完全轉向‘保增長’的,從而也不大可能全面松動貨幣信貸。”潘向東說。
貨幣政策隨機應變
貨幣政策不是一定下來就3年、5年不變的“長期政策”,而是相機抉擇、及時調整的短期政策。它既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也要增強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
央行在文章中也表示,在保持必要的總量調控力度的同時,也要考慮國內外形勢變化,特別是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增強應對多種可能沖擊的靈活性,合理把握調控的重點、節奏、力度。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彭興韻博士認為,從國際看,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挫,減輕了輸入型通脹壓力;從國內看,PPI向CPI傳導仍較輕微,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增加不大,對CPI影響較大的食品價格也已走穩。綜合起來判斷,未來CPI可能繼續回落。
在這樣的趨勢下,對于央行所說的“靈活性”,專家們的理解見仁見智。
潘向東說,根據這一表態,未來隨著通脹壓力的有所緩解,如果經濟增長進入下行通道,為防止經濟慣性下滑,央行可能會調整貨幣政策的力度,比如漸進放松信貸管制、逐步減少公開市場操作等。
據報道,8月初央行已同意調增2008年度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對全國性商業銀行在原有信貸規模基礎上調增5%,對地方性商業銀行調增10%。
“如果經濟出現較快回落,比如單季GDP回落至9%左右甚至更低,為力保增長,不排除央行改變貨幣政策方向的可能性,屆時或許會降低貸款利率、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潘向東說,“我個人理解,‘靈活性’就是邊走邊看、隨機應變。”
薄弱環節貸款優先
央行在文章中還表示,下一階段應著力優化信貸結構,確保新增信貸資源向“三農”、小企業、災后重建傾斜。
央行提出,力爭2008年涉農貸款增幅高于各項貸款增幅,增量高于去年,占各項貸款的比例繼續有所提高;力爭2008年小企業信貸投放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增速,增量不低于去年;加大對災后重建的金融支持。
“這三個薄弱環節分別是多年積累的老問題、經濟回調中出現的新問題和特大自然災害帶來的急問題,貨幣政策對它們結構性松動,有利于幫助其渡過難關,促進經濟增長。”彭興韻說。
巴曙松認為,雖然農業連年豐收,但未來形勢并不容樂觀,“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支持決不可懈怠。”
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也迫在眉睫。今年以來,企業成本在上行,外部需求在下行。兩面夾擊之下,由于中小企業的消化能力較弱,因而受損也較大。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在貨幣從緊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往往會首先壓縮中小企業貸款。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發放中小企業貸款3000億元,同比減少300億元。
此外,汶川大地震后,災區的基礎設施和居民住房建設、企業發展、百姓就業等,都急需信貸的大力支持。
業內人士認為,向這些領域放貸往往成本高、風險高、收益低,要讓商業銀行有積極性,不妨在4個“關鍵詞”上下功夫:
“專設”——發展、支持新的專門支持薄弱環節的金融機構,比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
“結合”——將行政性資源和商業化資源結合起來,比如地方財政可以為“三農”、中小企業貸款設立風險基金等。
“差別”——實施差別化的銀行監管甚至貨幣政策,使支持薄弱環節的金融機構享受“優惠待遇”。
“創新”——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實現既支持薄弱環節,又防范風險、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