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服產業轉移路線圖:向內、向西、向外
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到哪里?主要看哪里更有吸引力,中西部、省內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是海外。東部沿海地區的紡織服裝企業是經歷過千錘百煉發展起來的,自然會根據自己企業發展特點做出選擇。
省內轉移實現“雙贏”構想
據了解,目前,梯度轉移尚未出現大面積的跨行政區發展態勢,“省內轉移”仍是主流。像蘇北的宿遷先后派出800余批次3000多人次赴蘇、錫、常等地招商。同時,他們積極做好與蘇州工業園的對接,主動承接產業轉移,蘇南的一些大企業紛紛到開發區投資興業。
蘇南企業到蘇北開發、粵南地區產業慢慢向粵北和東西兩翼發展,福建、浙江一些產業集群也向周邊擴散,省內的“內陸”地區成為我國服裝產業梯度轉移的第一站。
在東部沿海地區,省內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現實問題。以廣東為例,廣東雖然經濟發達,但是山區和東西兩翼比較滯后,珠三角的GDP總量是山區的5倍左右,是東西兩翼的4倍左右。
江蘇也存在類似情況,上半年末,蘇南五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6500元,且排在全省前五位;蘇中三市平均工資為13000元;蘇北五市除徐州稍高,整體平均工資不足11000元,地區間發展差距巨大。平均工資最高的南京與最低的宿遷的比為2.1:1,和上年末的比值相同,差距沒有縮小的跡象。蘇南比蘇中高一個檔次,蘇中又比蘇北高一個檔次。
勞動密集型企業雖然大量消耗資源,但同時也是廣東省最重要的GDP及稅收來源,也是工業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政府希望這些企業轉移,前提是讓他們實現省內轉移,到山區和東西兩翼地區去。這樣既能給珠三角城市減壓,在GDP和稅收方面又“肥水不流外人田”。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表示,轉移到廣東山區和東西兩翼地區的三資企業,可以就地解決勞動力,同時在用電等方面政府也會給予支持,這些地區的企業生產成本會遠遠低于珠三角。
2006年,江蘇紅豆淮安工業園開工建設,工業園占地近700畝,可為10000人提供就業;2007年8月,總投資十億元的江蘇波司登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泗洪舉行開工儀式。與此同時,夢蘭集團、恒力集團等一批大型企業也在快步向蘇北“溢出”,開辟工業園。據統計,僅這4家紡織服裝企業在蘇北計劃總投資就達到60億元。蘇北正成為蘇南大型民營紡織企業新的主戰場。
省內轉移,戰線不至于拉得太長,這是一個“雙贏”的構想。
向中西部轉移可兼顧出口和內需
從全國范圍來看,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主要產業轉移接受地今年上半年的實際投資同比增速均在30%以上,上述四省前四月固定資產實際投資259.43億元,占全國的20.47%,新開工項目數771個,占全國的23.94%。受國家貨幣從緊政策以及信貸政策影響,沿海大多省市新開工項目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轉出的省份主要是江蘇和上海,上海實際投資同比下降56%,是轉移最多省份。從已竣工項目來看,竣工項目超過100個的省市有四個,分別是江蘇省的197和山東的153個以及河南的153個和河北的141個,而江西也達到90個。
最近幾年中西部的紡織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同樣是產業轉移的結果。紡織資源CEO潘永煥認為,紡織企業向中西部轉移,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能源優勢及勞動力成本優勢,將大幅節省經營成本,同時充分帶動中西部資源的利用,使東部沿海的經濟要素與西部資源要素互相結合,實現東西部聯動,達成雙贏局面?!?/font>
近幾年我國的市場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內需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8月18日至19日在天津考察時強調,擴大內需是推動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是應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的迫切需要。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將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內地。紡織產業向內地轉移可以兼顧出口和內需的雙重要求。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