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政府需協力應對出口產業變局
生意社9月16日訊 隨著今年5月中國重汽集團增資重組柳州運力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廣西正式拉開打造西南地區最大的罐式專用車生產基地的序幕。“重汽運力”也將成為中國重汽集團向東南亞地區出口業務的橋頭堡。
江西浮梁生產鐮刀出口到非洲。從2002年開始,江西省浮梁縣蛟潭鎮邁特工具廠依托當地豐富的水資源和林業資源,開辦起鐮刀生產加工廠,年產鐮刀200多萬把遠銷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新華社發(周科攝)編者按:海關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外貿進出口額雖然在逐月攀高,但出口增速正在下滑。對于去年出口依存度超過37%的我國,這個變化引發各界關注
面對全球經濟動蕩的局面,我國的出口產業正面臨著內外交困的變局——對外需在逆境中求生存,對內正承擔著產業結構調整的陣痛。如何破解這一困局?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有關專家提出,外貿企業應主動進行技術升級,不宜被動等政策;政府則應對企業的順利轉型采取鼓勵政策。
對策:企業不宜被動等政策需加速技術品牌創新
經濟界普遍認為,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一些低附加值的企業先出局,而有技術、有自主品牌的企業能夠繼續發展,符合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專家韓秀申指出,這是用一種“倒逼”的方式迫使企業加速轉型。一方面,企業自身要轉型升級,要想辦法向更加環保、高效的生產方式轉變;另一個方面,企業要在區域之間轉移,形成梯度轉移: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從長江中下游到長江中上游,譬如東莞的企業轉移到江西和湖南等成本洼地,不僅緩解了成本問題,還可有效推動國家中西部發展的戰略。
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表示,外需過旺、內需不足是中國經濟的固有問題。限制“兩高一資”等措施的實施使出口增長回落,改變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正是我國經濟該經歷的階段。
“雖然部分企業的經營面臨困難,但從企業本身來講,不能等政策,要根據自身的優勢,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產品的升級換代,打出自己的品牌。”韓秀申說。
中國國際貿易協會常務理事王子先認為,當前以低端、中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制造業正面臨著全方位的挑戰,產業轉型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而作為亟待轉型的企業,應當遵循工業化和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將資源、要素、勞動力價格按照市場規律逐步地進行改革和調整,并讓企業主動地承受、消化、適應,緩解這個壓力。
日前,中央高層、各相關部委多人次頻繁地前往東部沿海省份了解現狀,似乎讓這些瀕臨倒閉的中小企業看到了一絲政策調整的希望。商務部也公開表示,將在下半年適時對困難行業和企業的出口退稅率進行調整。但專家認為,我國繼續堅持貿易結構優化的調整,堅持限制“兩高一資”產品措施的大方向不會變,企業在技術、營銷、品牌上加強自身競爭力的提升才是硬道理。
建議:將政府長期措施代替短期政策,引導企業順利轉型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認為,外貿結構的轉換需要時間,它不是一個短期行為,通過一種政策調整就能實現的,更需要政府出臺長期的引導性的措施,引導更多的企業從困境中走出來,幫助相關行業和企業完成轉型。
近半年內,為促使外貿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國家頻繁調整的相關政策讓企業覺得壓力增大。“優惠政策在減弱,退稅也在減弱,勞工合同的完善,外部的壓力更大一些,種種因素聚集起來逼著企業進行調整,確實讓很多企業一時難以適應。”宋泓說,國家要根據我們企業的調整能力來應急、配置,否則就會出現一種外貿經濟的大起大落,這樣的情況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將會非常不利。
宋泓認為,政府在長期引導上可大做文章。建議在資金上,可以通過政策和財稅支持,鼓勵為企業產品開發和質量提高建立一些基金,以盡快實現產品轉型;在人才上,鼓勵學校培養適合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人才,對面臨困境的企業員工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