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大國,品牌小國”的尷尬
在全球各大都市的商場中,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身影,卻難尋“中國品牌”的芳蹤,從“制造”到“品牌”,雖是一詞之差,然而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卻是天壤之別。《今日美國》曾經這樣描述美國人一天的生活:從清晨起床到晚上睡覺,幾乎每一個生活與工作細節都離不開“中國制造”。
在全球各大都市的商場中,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身影,卻難尋“中國品牌”的芳蹤,從“制造”到“品牌”,雖是一詞之差,然而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卻是天壤之別。
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生產的商品平均價值,只有全球平均商品價值的六分之一,這就意味著中國每生產一件商品,則要“買一送五”。
根據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統計數據分析:2006年中國的GDP總量約為2.6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總量45.8萬億美元的5.6%。2006年中國生產了全球總量51%的水泥、33%的鋼材、42%的建筑業材料、38%的服裝、35%紡織品、35%以上家電等電子產品等等。在如此大的國際市場份額中,中國企業又獲得了多少價值呢?以5.6%份額除以最保守的35%的市場份額,得出中國商品價值僅為全球平均商品價值的六分之一。
亞洲最大的服裝和紡織品貿易商Li& Fung的董事長William Fung有一個著名的“3美元”論斷,他說“平均來講,在1美元的出廠價和4美元的零售價之間存在3美元的差價,與其去拼搶已經少得可憐的1美元制造成本,不如集中精力去瓜分那3美元的蛋糕。”而不幸的是,“中國制造”恰恰在為這1美元拼搶。
來自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一項最新統計顯示,美國從意大利進口服裝的平均單價是22.84美元,從法國進口服裝平均單價是22.42美元,從全球進口服裝的平均單價是3.19美元,而從中國進口服裝的平均單價是2.84美元,還不到國外一張電影票的價錢。2003年中國東莞市和其它幾個南方地區貼牌生產了全球三大男襯衫品牌40%的市場份額,平均每件襯衫的出口價格是50多元人民幣,貼上國外牌子在美國的零售價格是每件70—120美元,中國企業生產出口的襯衫平均一件只有0.3—0.4美元的利潤。
薄熙來曾在第九屆2005北京《財富》全球論壇期間曾說:中國只有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進口一架空中客車A380。
“中國制造”價格偏低并非服裝產品的孤立現象,我國的鞋、玩具、茶葉、鐘表、家具、日用陶瓷、家用電器、自行車、文教體育用品等產品的出口量都名列世界前茅,然而因為缺少知名品牌,產品價格遠遠低于其它國家的同類產品。
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制鞋國,全球68%的成品鞋都產自中國。然而,據《環球時報》報道,一雙售價為299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約合1元人民幣)的“中國制造”女式皮鞋,皮鞋進口商支付給中國生產商的價格只有70克朗左右,而中國生產商每雙鞋的實際利潤只有5、6元人民幣。中國品牌鞋與國際品牌鞋的價格也相距甚遠,雙星鞋與美國耐克鞋的制造成本只有幾美分之差,然而兩者的銷售價格卻相差整整5倍。
中國生產了全世界近80%的玩具,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為9.9美元,而生產芭比娃娃的中國企業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費,其它的玩具如維尼熊、迪斯尼等也基本如此。而當這些“中國制造”的玩具貼上洋品牌以“洋貨”身份返銷中國市場時(這類產品占國內品牌玩具市場份額一半以上)立即身價倍增,一個芭比娃娃至少賣出100余元。
2005年蘇州某個廠家貼牌生產了全世界63%的鼠標,該廠一個鼠標的出口價格是25—30元人民幣,而貼上外國牌子在美國的銷售價格高達28美元左右。
中國手表產量占全球的80%,平均出口價格為1.3美元,而瑞士手表的平均出口價格卻高達329美元。
……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