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轉軌借外力拓展區域經濟
生意社9月18日訊 日前,當大批專家學者涌向廣東調研時,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已率團出訪“東盟”四國,尋求“外力”拓展珠三角區域經濟轉軌升級。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國家各部委專家學者200多人不日即將到達廣東,展開廣東改革開放30年來史無前例的高規格調研。
而早在9月3日,汪洋就已率700人龐大陣容,開始為期17天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東盟”四國訪問行程。
9月17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了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戰略室副主任王元京,他表示,珠三角規劃符合改革理念、和諧理念、爭先理念。
汪洋此次出訪四國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出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越南的目的,主要是以拓展對外投資,鼓勵企業“走出去”為主;而出訪新加坡則以招商引資為主。廣東攜手東盟四國力促泛珠三角與東盟對接的愿望指日可待。9月17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在國家商務部網站看到“廣東省與越南企業簽訂合作項目價值近16億美元”的消息。
而此前,汪洋在首站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會見東盟秘書長素林和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希洛·班邦·尤多約諾時表示,在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中,廣東所占比例已由2003年的25.5%增加到去年的27.6%。廣東與東盟產業互補性強,人文相近,加之近年來東盟各國關稅下降,廣東未來將進一步加強與東盟各國的經貿往來。
王元京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重新定義廣東的地位,體現廣東的競爭優勢,必須率先創造新的發展模式。他分析,廣東省目前發展階段帶來的發展特點與以前不同,內外壓力和市場空間變化以及國際國內不同的特點變化,加上面臨資源、環境、生產要素的挑戰,因此不能再繼續傳統模式的發展,珠三角要發展必須轉軌,必須率先再創造新的模式,這意味著傳統的發展模式必須改變。
“培育新的產業集群與擴大地區化經濟聯系很重要。任何時候封閉式發展只能坐井觀天,不可能做大作強。只有建立優勢互補、融為一體、共同發展的產業集群,形成更加緊密的區域經濟聯系,才能形成廣東乃至珠三角新的競爭優勢,發展才更安全、更穩定,空間才更大。”王元京說。
按照汪洋出訪的行程安排,廣東將在商品貿易、資源開發、工程承包、投資辦廠等方面與東盟四國簽訂各類合作項目和框架協議。鼓勵和引導家電、紡織服裝、輕工、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的企業赴東盟等地區投資,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帶動技術、產品和勞務出口。重點推動森林、礦產和漁業等資源項目合作開發,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繼續促成一批境外承包勞務合作大項目的落實。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區域政經評論家金心異認為,發揮珠三角在中國南部——東南亞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核心樞紐作用,是該國家戰略的核心要義。他還認為,在香港-廣東的推動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會進一步深化,最終成為中國最有價值的戰略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