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率”下調——利好還是利空?
生意社9月18日訊 2008年9月15日晚些時候,央行發布公告——《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存款基準利率保持不變。
對于“兩率”下調,許多人士在歡呼鼓舞的同時,個人認為還是應該謹慎對待,不可盲目樂觀。
該公告中最引人注意的還有,“除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暫不下調外,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
除五大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之外的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利率下調的同時,能為市場提供多大的利好?存款利率不變、貸款利率下調能否促進銀行放貸?央行此次貨幣政策調整能否對沖以“雷曼兄弟”破產為代表的“金融海嘯”帶來的負面影響?
1、準備金率區別對待,新增流動性有限
一般認為,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每下調0.5個百分點大約將一次性解凍流動性2000億元,1個百分點對應的就是4000億元。但此次下調1個百分點,前提是將五大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排除在外。專業人士認為,這六大銀行“占中國貸款和存款市場份額高達八成左右”,實際增加的流動性有800億元,也有人士認為實際增加的僅有500-600億元。
從2007年初至2008年6月25日最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為止,累計上調8個百分點,凍結流動性32000億元。此次解凍800億元,并不能從根本上緩解制造業、中小企業的資金緊張局面。有分析師認為,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控制方面依舊存疑,此次降低準備金率能否迅速轉移到信貸額度的立即增加上還有待觀察。
2、銀行利差壓縮,放貸積極性降低
銀行貸款利潤所得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可貸款資金數量,另一方面就是利息差。
從上圖可以看出,2006年8月至2007年底,銀行1年期存貸款利息差降幅最大不超過0.09個百分點,5年期平均利差不超過0.08個百分點;而此次利息的單邊調整導致銀行利息差減少幅度較大,分別在0.27和0.18個百分點。
以可貸款資金數量不變為前提,1年期和5年期貸款利潤分別降低8.1%和9.5%。對于準備金率不變的六大銀行來說,很難想象在利息差收緊、貸款利潤率降低的情況下,放貸積極性會提高。
3、“金融海嘯”來襲,中國難以獨善其身
隨著中國與全球經濟體的聯動性越來越緊密,難以在全球經濟危機中獨善其身。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正通過多種途徑向中國傳遞,其中進出口貿易是很重要的一個途徑。由于失業、財富損失、信用收縮等效應降低美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從而減少從中國的進口,對出口導向型企業產生巨大影響,這已經在近幾個月的出口統計中得到驗證。
制造業接單困難,盈利能力下降,對銀行來說就是放貸風險提高。如果沒有政府引導,制造業將繼續成為金融貸款的洼地。
中國出口增速減緩、通脹壓力緩解為此次“兩率”下調提供了條件,但此次調整仍然是對之前政策的微調,在預見到經濟下滑風險的同時還是要防止經濟過熱“死灰復燃”。
雖然兩率下調的“溫暖”被“寒流”包圍著,雖然此次調整未必能有效促進銀行向制造業、中小企業投放貸款,但至少可以緩解已貸款企業的利息支出,至少政府發出了放松貨幣政策的信號。從美國金融業波及到其實體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浪潮仍在繼續,國內的制造業、中小企業還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求生存、謀發展。